编者按:12月24日,学校召开交叉学科高等研究中心发展战略研讨会,研讨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全面推进学校“两大振兴行动计划”。南开大学周其林院士、中山大学陈小明院士、北京大学刘忠范院士、北京师范大学方维海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韩斌院士、中科院物理所汪卫华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清华大学李景虹院士、北京大学张锦院士、清华大学李亚栋院士等院士、专家怀着对师大的关心厚爱,克服种种困难、冒着疫情风险,专程出席会议,为学校建设发展建言献策、传经送宝,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建设性的宝贵意见。现将院士们在研讨会上的发言摘要转录如下,以飨读者。

周其林,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金属有机化学、有机合成方法学、不对称催化、手性药物合成等领域的研究。
周其林:在师范院校,除了教学之外,科研也很重要,但是科研本身不是目的,而是要通过科研来提高教学质量。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而高等教育更是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任何一个谋划要着眼长远,有战略眼光。大学之大要充分体现出这个“大”字,安徽师范大学是安徽省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底蕴深厚,学科门类齐全,其中文史哲是强项,要继续重视人文教育,在坚持筑牢这个强项的基础上全面发展,努力在安徽省保持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把特色中学办好很重要,全面服务全省基础教育,积极争取在全省招生等政策支持,充分发挥作为省属重点大学的作用。

陈小明,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功能配位化学与晶体工程研究,特别是配位聚合物、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等的设计与合成、结构与功能(吸附与分离、催化、光电磁、传感)研究,以及含能分子晶体的研究。
陈小明:在大学里,人才是关键,但人才机制和氛围同样重要。建立一个好的管理机制、晋升机制、服务机制,有利于实现一所大学可持续发展,且影响深远。学科建设要有一些比较突出的领军人才带头,要加大优秀人才培养和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从而带动整个学科以及学科群发展。要打造重要的高端研究平台、教育部研究中心,大型仪器平台尽量做到共有共享,扩大辐射面大。要充分利用交叉学科高等研究中心这个平台,把相关重要仪器平台建立起来,服务更多的科研人员,从而推动学科建设更好更快发展。

刘忠范,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北京市委主委、北京市政协副主席、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副会长、中国化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北京石墨烯研究院院长。主要从事石墨烯等纳米碳材料研究。
刘忠范:大学要找准自己的路,明确自己的定位。安徽师范大学首先是师范大学,安徽省基础教育一半以上的骨干都来自于安师大,这个定位是不能丢的,这也是社会责任,因为这意味着安师大培养出的人才水平基本上决定了安徽基础教育水平。安师大应该把师范教育做好,擦亮师范底色,培养一些真正懂教育的专家大师。安师大是一所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综合性大学,有深厚的文史哲底蕴,这个强项要坚持做下去。培养一个基础教育家,既需要具备科学素养,更重要的是人文素养,两者缺一不可。院系是实体,是大学的柱子,要打牢做稳;交叉学科是个网,是虚体,实体的柱子立好之后,织的网越多、越密,学术就会越活跃,互相交流交融就会越多,要注意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做到相辅相成,避免虚实混淆。

方维海,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教授、理论及计算光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市化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化学会理事长、中国化学会理事、中国化学会理论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主要从事光化学过程的理论分析与计算模拟等研究。
方维海:教师队伍建设应加强分类管理,鼓励科研能力强的教师潜心科研,教学能力强的教师教书育人,努力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之路。对于师范大学来说,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学需要真正用心用力,一分耕耘、一份收获,不花精力,不读教材,没有领会其中的精髓,就不可能讲好课。以实施学校“两大振兴行动计划”为契机,让一批喜欢教学、热爱教学的年轻教师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之中,这将对安师大的发展和未来教育长期发展大有益处。要真正把学生培养好,让学生从心里感受到老师的温暖,感受到老师真正是在帮助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韩斌,我校1985届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主任,中国科学院国家基因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水稻基因组学、群体遗传学及水稻的起源和驯化等研究。
韩斌:大学之内不管是哪个学院,都应重视全学科的基础性、全面性教学,处理好教学和科研的平衡关系。要加强优势学科建设,努力产出一批较高水平科研成果,提高学科影响力。作为师范大学的教师,要做好教学,提升教学技能,练好板书这个基本功。要以优势学科群建设为牵引,带动发展其他学科群建设发展,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形成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发展格局。作为校友,我会继续支持母校建设,主动把生命科学团队组织好、建设好,为师大贡献绵薄之力。

俞书宏,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杰出讲席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国家“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现任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纳米材料与化学研究部主任,南方科技大学创新材料研究院院长。主要从事无机纳米材料及复合材料的仿生合成、组装及功能化应用等研究。
俞书宏:跟其他发达省份高等教育相比,在投入这么困难的情况下,安徽师范大学能够在杰出人才培养和对省内基础教育方面的支撑方面发挥这样的作用,真的没有任何一所大学能够与之相比。对于安师大来说,成立交叉学科高等研究中心非常必要,这就能把省里有限的财力支持得到最优化、最充分的利用。通过打造交叉高等研究中心,可以给全校提供一个公用的平台,把有限的资源最优化使用。同时,可以利用交叉学科高等研究中心,通过这些实体研究机构建设,汇聚一些优势的科研力量,在省实验室建设方面走在全省高校前列。学校要通过一些举措,把教学型和科研型的人才分类,让更多有教育情怀的年轻教师潜心教学,把某一门课程教好,成为独当一面的优秀人才。衷心的祝愿师大能够实现新的腾飞,进入发展的快车道,真正成为一所知名高校。

李景虹,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化学系学术委员会主任,第十二届、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主要从事生物分析化学、化学生物学、纳米分析化学、单细胞分析化学、纳米电化学及环境能源电化学等研究。
李景虹:基础课对任何一个学校的建设都非常重要,每个学院都要认真梳理,去繁化简,取消那些非必要的课程,夯实那些真正对基础教学有用的课程。在基础课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各学科间的平衡,包括政策支持、教师队伍配备等,这样才能把教学工作做好。在教材的建设上,师范类高校要走在前面。要围绕高端科研平台建设,健全育才引才机制,努力提升高层次人才队伍水平。

张锦,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副校长,兼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深圳研究生院院长、党委副书记、中国化学会纳米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化学会理事。主要从事碳纳米管等纳米碳材料的生长机理、表征技术和制备方法等研究。
张锦:对于一个学校来说,灵魂十分重要,方向、文化、理念也都很重要,对于交叉学科高等研究中心来说也是如此。建设交叉学科高等研究中心,是特别必要的一件事情,李亚栋院士带领的团队,始终坚持把研究中心做大做强,努力为学校建设发展注入强大动能。对于安徽师大来说,师范教育一定要坚持做好,擦亮底色,努力培养名师、名家。学科振兴不仅要立足数理化,也要重视文史哲和音体美。既要重视研究的范式,也要注重研究的模式。在当今时代,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研究是大势所趋,也应成为交叉学科高等研究中心引领性的研究。

李亚栋,安徽师范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主要从事无机纳米材料合成化学研究,目前致力于挑战金属团簇、单原子催化剂以期实现非贵金属替代贵金属催化剂、探索实现催化新反应,解决催化剂均相催化异相化实验室与工业化技术难题。
李亚栋:现在省里把我校“化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我们还想做一个交叉学科高等研究中心,打造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平台。我们是做好一个大池子,把政策和资源都放在这个大池子里,然后各个学科共享。同时,将来想由高等研究中心来开设全校的文科和理科通识课,邀请一些文科的大师来做学术报告向理科学院和全校开放;理科的一些院士专家来做学术报告,也向全校文科的师生开放,并把这做成一门选修课,给一定的学分,这样文科学生对理科的知识有所了解,理科学生对文科的发展也有所掌握,也包括音体美等艺术类。另外,我们打造交叉学科高等研究中心,将来引进包括柔性引进的资深专家、学者,都可以放到高等研究中心里,为全校共享,积极鼓励全校想发展的学院取得更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