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大要闻
首页 > 师大要闻 > 正文
【评建进行时】计算机与信息学院:把握时代脉搏厚植家国情怀,激发创新潜能熔铸工匠精神
时间:2024-11-04     来源:评建办 宣传部 编辑:王哲谦 预审:田超     点击量:

凝心“五大工程”培养计划,助力学院高质量发展

安徽师范大学计算机学科起步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1992年正式批准设立计算机科学教育专业,是安徽省内较早开展计算机本科人才培养的单位。学院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网络空间安全、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6个本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19年获批首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2023年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学院建有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完整,有1个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工业智能数据安全安徽省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安徽省医疗大数据智能系统工程研究中心)、1个产业学院(工业互联网现代产业学院)和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安徽省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学院始终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根本任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学校党委“三大行动计划”的工作要求,以高素质创新性新工科人才培养为主线,大力实施“五大工程”培养计划,促进学生成人成才相统一。

坚持OBE的教育理念,探索新工科建设之路

在新工科建设指引下,地方院校如何进行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实践?培养造就一批适应未来技术与产业发展的卓越工程师,为我国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在校党委、校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围绕学校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学院强调“以本为本”中心任务,构建了“知识、能力、素质”三维一体新工科人才培养范式 ,“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多维并举的人才培养策略,全面系统开展计算机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探索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对标《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学院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的OBE教育理念,建立专业教学质量保障闭环体系,以达成情况评价推动持续改进,形成新工科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

科教产教融合,强化创新性人才培养。在拔尖计划2.0精神指引下,地方院校如何通过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改革?培养具有使命担当,又具有工程实践能力拔尖创新人才,服务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学院构建了“四创协同“创新实践机制,全周期、多元化、个性化地为学生提供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训练,深入推动人才培养模式从知识传授向创新能力培养的转变,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完善人才培养机制、规格人才培养全过程。基于OBE理念,学院制定了一系列人才培养机制文件,流程清晰、标准明确,已形成教育质量管理闭环体系,构建了“评价-反馈-改进”良性螺旋式上升的持续改进机制,助推学院国家一流专业内涵式发展。

深入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学院坚持“学生、学习、学术、学风”的“四学”方针,实施“思想引领修德、素质拓展修身、学风建设修心、专业提升修能、实习就业修行”等五大工程培养计划、强化“三个课堂”联动、促进专业课程思政和专业教学内容相结合、专业教学与综合素质培育相统一、专业规范与个性发展相协调。

推进落实双万计划,提升本科生教育教学水平

立德树人,成人成才相统一。学院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校学院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示范教学、构建课程思政教学教研团队、申报课程思政教研项目等措施,提升师资队伍思政素养,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助力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新时代计算机人才。

对标对表,争做国内一流。始终坚持“国内一流”为导向,重构课程体系,狠抓教学质量,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建立了基础实验课、课程实践、综合实践、真实项目实战(实训、学科竞赛)、毕业设计的递进式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获批首批国家一流本科建设点,2023年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全国师范类高校第一个通过认证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计算机组成原理》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学院承担省级质量工程与教学改革项目54项(其中教学研究项目15项),在科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出版社出版教材37部。省级教学成果奖7项(含特等奖1项)。

以本为本,人才培养持续改进。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学院始终将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服务社会、管理制度等方面做好顶层规划与设计;依据依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修订完善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多方位,全周期性评价,构建了企业深度参与,不断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方案。

教师为本,师资建设有成效。以“内培”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专业教师;选派教师访学和博士后研究,改善队伍结构;定期选派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训,提高实践能力;教授一对一帮扶青年教师,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组织教师参加观摩教学、教学竞赛,提升教学能力。

以“外引”完善师资队伍,积极利用校院政策,招贤纳智,广揽人才,先后引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奥卢大学(芬兰)等国内外高水平大学优秀博士生加盟学院;聘任知名专家学者作为兼职教授,来院讲学;聘请工程技术人员作为企业导师,指导学生实践。管理、激励双管齐下,引进、选拔、聘用、培训相结合,培养德才并重、爱岗敬业且具有国际视野的“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学院80位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50人,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50人。拥有国家863计划专家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高校优秀辅导员1人,拥有省级以上人才称号16人次。

以生为本,人才培养成效显著。以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及院级优秀本科课程为牵引,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重构教学体系;建立“课程-课程群-教研室”三级架构推动教学过程,建立面向“产-教-赛-研”融合的新工科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全方位开展科教产教融合,升级改造课程,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学生学科竞赛成绩优异,近30%左右的学生继续深造,本科生就业率连续多年稳居全校前列,深受用人单位青睐。近5年来,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在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等各类竞赛中先后荣获国家级奖项110余项,省级奖项470余项,先后承担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创业项目100余项,获得学术论文、专利、软件著作权等多项科研成果。经过近60年的学科发展与建设,已累计培养出12000余名计算机专业人才。

思想引领,实践育人有成效。学院注重学风建设,组建6届程序精英集训队,荣获第13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铜奖各1项,第11届科博会元宇宙视觉创意大赛决赛高校组一等奖1项。注重思想引领,培育夕阳e路、项目e站、万家e诊、彩虹e教、菁英e彩等实践品牌,荣获第9届“全国大学生暑期实践项目”Top100、国家级志愿服务团队2个,安徽省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1项,铜奖2项,“感动师大”十佳事迹3项,十佳班集体5个,十佳社团4次,优秀学生会4次、校首届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案例1个。注重学生素质拓展,学生荣获第5届大学生艺术展演全国一等奖,校运会冠军多项,涌现出师大骄子、自强之星、十佳志愿者、十佳心理健康委员等10余名校级先进个人。学院获评暑期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奖(2次)、就业先进学院(2次)、就业目标达成学院(2次)、校规校级先进教育集体(4次)、校运会道德风尚奖(6次)等多项殊荣。

打造“计信驿站”学生社区,全力护航健康成长

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打造“计信驿站”一站式学生社区,制定《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大学生护航行动方案》、《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学生工作委员会议事规则》,成立学生工作委员会,提出150余条金点子,全力护航本科生健康成长,努力实现“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要掉队”的目标。

践行一线规则,拓展协同育人新路径。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辅导员等30余名教师,通过开展学生工作委员会、师生共读、e起说专业、推门听课、思想调研座谈会等形式下沉所有学生寝室,推进党政班子联系本科生“五个一”制度,形成精准对接全体学生需求的育人合力。

强化自我管理,拓展朋辈教育新渠道。结合新生入学教育,开展院史院情介绍,扎实开展新生专业认知教育,邀请专业主任进课堂与学生交流累计23人次;组建“程序设计精英集训队”,分年级有重点地开展学业、竞赛、考研和就业等经验交流,营造“比、学、赶、超”的学习氛围;采取以老带新、以优带差等方式,帮扶学习困难生;学籍预警常态化、制度化,严格落实一生一档、家校协同育人;打造专业契合100%的六大实践方针;落实辅导员每周一次听课,上课手机入袋,低年级固定教室晚自习;组织英语四、六级模拟,2020级四级通过95.6%;开展“未来说”、“朋辈说”、“自强之星”、“计信娇子”等活动,发挥优秀大学生群体的朋辈教育功能,普及达1000余人。

突出文化浸润,涵养文化育人新导向。分专业分年级组织生命教育主题班会、情绪管理讲座、适应性团辅等心理健康月活动,惠及学生1800余人次,《破冰见曦阳》心理剧荣获校三等奖;召开毕业生 “告别杯”篮球赛,毕业生文明有序离校;举办覆盖1700名学生的“三十而立,一起向未来”红歌合唱比赛;开展每月一次男女互查寝室,推动六个文明长效化。

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目标。通过“心灵驿站座谈”、“行走的思政课堂”、“寝室文明亮化工程”等工作机制,对学生进行全过程陪伴和全方位指导,帮助学生解决思想之惑、学业之困、就业之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