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拥有一支学历层次、年龄结构合理,以教学为主,兼具实践型、科研型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42人,其中专任教师102人。专任教师中,教授与副教授(含特聘)76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00人。教师中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全国模范教师等8人次,省级各类荣誉称号28人次。
人才培养体系完整,拥有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多层次培养体系。拥有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专业),生物技术专业获国家第二学士学位专业备案,生物制药与食品类专业获批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重点发展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获批安徽省高校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学院现有各类在校学生2335人,其中全日制普通本科生1715人,研究生620人(含博士研究生)。拥有省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教学名师3人。2021年生物科学(师范)专业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
本科教学工作目标定位
学院一直秉承“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强素质”的办学理念,突出本科教学质量的首要地位和本科人才培养的优先地位,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创新性人才为工作目标与定位。以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的获批为契机,依托重点学科和科研平台,坚持立德树人,构建科教融合的协同育人模式,培养能在基础教育、生物制药、现代农业、食品等行业从事中学教育、科学研究、技术开发、质控检测与生产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办学特色与优势
筑实“思政引领、三全育人”的培养模式。强化思政引领,以生命科学课程思政育人教学团队项目、《遗传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等省级质量工程项目、思政类教学研究项目为引领和示范,以点带面,辐射全院。
坚持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从家国情怀、科学精神、文化自信、生态文明、国际视野、健康生活等角度打造课程思政引领课堂的先锋作用,强化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形成思政引领的育人模式。
构建“五实铸基·科教融合”的卓越人才培养实践体系。学院一直秉持“教学促进科研、科研反哺教学”的办学理念,构建“五实铸基· 科教融合”的卓越人才培养实践体系。采取“专业实验、野外实习、教育实习、创新实践、社会实践”(简称五“实”)五位一体的培养范式,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突出实践能力的卓越人才。融合科学研究和课程教学,形成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卓越人才培养实践模式。依托此培养模式,生物科学专业在2008年获得国家级特色专业,2013年获得高水平大学省部共建特优强专业,2019年、2020年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分获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生物科学专业通过师范专业认证(二级)、2024年通过师范专业认证中期审核。
构建“制度规范-督导质控-学生反馈”教学质量保障机制。为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构建了教学质量三级保障机制。首先,进行顶层设计,强化制度规范。2021年至今已出台一系列教学管理文件,从理论课与实验课成绩评定、专业实习要求、教学质量保障、毕业论文(设计)要求等方面给予规范。其次,通过校、院两级本科教学督导,强化文件的执行与落实。最后,为更好地掌握本科教学实际情况,及时解决本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特设立教学质量联络员(学生担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教与学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办学成效
一流课程建设成效显著。全面开展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树立课程建设新理念,推进课程改革创新。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要求课程内容反映前沿性和时代性,教学形式呈现先进性和互动性,学习结果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从教学设计和评价上,要求授课具有一定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两性一度)。近三年,共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6门。
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坚持立德树人,做到教书、育人并重。切实贯彻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教育理念,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近三年,获批国家级教学项目1项,省级质量工程项目15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2篇;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教师省级教学技能竞赛获奖3项,校级教学竞赛获奖10项。
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丰硕。充分利用学院的省级教学与科研平台,建立“学科竞赛-双创训练-创新实践”三体联动、“课程-项目-竞赛-孵化”四环节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推动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简称“双创”)工作,培养时代新人。学院双创中心获大学生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称号。三年来,双创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获国家级立项78项,省级立项117项;本科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总人数为2206人,占比为181.53%。本科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共获国家级奖项35项,省级奖项110项。其中,A类竞赛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奖项3项、“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奖项1项;三年来,本科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获一等奖7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4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