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转载如下:

“今年,我们学校至少有5名学生能够被清北录取,仅一本录取人数就超过了1000人。”近日,在与安徽师范大学实践队员的交流中,太和一中毕业班班主任李伟婷情不自禁地嘴角上扬,流露出自豪的神情。
每年高考季,太和县这个偏居安徽西北一隅的小县城总是会给人们带来大惊喜。
是什么让一个县城可以在教育方面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这源自于我们太和良好的社会风气,从古至今,无论是政府还是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认同感、重视程度都非常高。”李伟婷给了我们很好的答复,“喏,我们太和的文庙一直在那里哩!”
对于太和来说,文庙不仅仅是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太和“尊学重教”思想的载体,它承载着太和人民对教育的希望与愿景。时代变换,太和文庙饱经风雨仍然屹立存在,太和的教育历经变化而不衰。
地处皖北地区的的太和自古以来就是文教德化之邦。从东汉学者张酺好学忠君,到清朝卓越的政治家、外交家徐广缙廉洁爱民,再到清华大学高材生徐子佩积极参与爱国运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太和县一代代文人的迭起和名人的出现都与“尊学重教”思想的传递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太和文庙中孔子塑像 刘世钊 摄
新世纪以来,太和县更是积极贯彻“尊学重教”的思想,大力投入到发展教育中来,打造太和教育新模式。
“以前的太和中学和太和一中两个学校招生没有这么细,只是单纯地以区域为界限划分学生,一部分到太中,一部分到太一。后来具体化了,以成绩为标准,两家学校平均分配,这个氛围比原来更有竞争性了!”提起教育改革的具体措施,太和一中高一年级班主任刘云贵老师表示,“政府在为太和营造良好教育氛围而努力,太和中学和太和一中也在努力实施针对性措施。”
近年来,太和县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将教学与活动相结合,引起学生对于教育的兴趣与重视;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手段与能力;针对特殊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帮助学生更好地接受教育。

太和一中教室一隅 李悦 摄
据刘云贵介绍,2013年太和一中有一名高一学生,因家庭重大变故交不起学费面临上不起学的问题,学校得知后立即启动了补助政策。他也没有辜负学校对他的支持,早上五点钟天还没亮就起来背书,一直到天亮再到班里上课,最终通过不懈努力考上了哈尔滨工程大学,并保送了研究生。
“只要是学生他想学,我们就都全力支持。”刘云贵老师的眼神中闪烁着坚毅的亮光,“我觉得任何一个学校的成功,包括一个地方的成功,它需要的支持和信任,不只是某一个方面,而是需要全方位的共同的努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结果。”
太和县之所以能在教育方面取得如此大的成绩,学生家长的支持也是功不可没,节假日带孩子去图书馆学习,孩子上高中租房子陪读,太和的家长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他们对教育思想的传承。

实践队员在太和文庙中与家长交流 刘世钊 摄
乡村要振兴,教育必先行。大力发展教育是国家重视、群众关心的事情。太和县用自己跨越千年的实践证明,发展教育的第一步就是重视教育。(房鑫悦 支卓青)
原报道阅读链接:【安徽日报客户端】https://app.ahnews.com.cn/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3108/884047.html?isShare=tr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