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师大
首页 > 媒体师大 > 正文
【安徽日报客户端】推送我校学子暑期实践作品:《“锅巴大王”王静华:传递红色炬火,开拓致富新路》
时间:2023-07-18 编辑:康京京     点击量:

报道转载如下:

王静华向实践队员分享创业经历

云雾霏霏、青山灼灼之间,坐落于泾县云岭山脉南麓的皖南革命老区云岭镇以红色为基,被誉为“新四军的摇篮”。在这里,提起“锅巴大王”王静华,人们都交口称赞。

王静华坚守家乡云岭十几载,先后获得“中国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中国农村电商致富带头人”“中国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等诸多荣誉。他所创办的星火公司也被省农业厅授予“安徽省龙头企业”。

“我这辈子认真做好这一件事就够了”

今年53岁的王静华是安徽云岭星火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的创始人,也是宣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岭锅巴”的传承人。在问到他与“云岭锅巴”的渊源及创业经历时,他笑着说:“能够带着家乡的云岭锅巴走出大山,让更多人看见云岭锅巴,我这辈子认真做好了这一件事就够了”

2004年之前的王静华还只是一名在上海打拼的普通饭店学徒。“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了电饭锅以后,我小时候吃的那种锅巴就很难看到了,那时候我就在想,不能让锅巴消失在我们这辈人的记忆里了。”饭店拆迁以后,王静华带着为数不多的资金回到云岭,下定决心要把家乡的云岭锅巴推广至全国。“起初我们很卖力地爬楼梯为每家每户发锅巴做宣传,但是一个礼拜过后我发现垃圾桶里全是整包没拆的锅巴。”说到创业初期的百般挫折,王静华坚毅的眼神里透着一丝心酸。

2008年,王静华创新开发出了吃锅巴蘸土酱的搭配销售形式,出乎意料地扭转了30%的市场。后来经过无数次的尝试与改进,前后耕耘十几载,王静华带领公司从起初的6人生产作坊,发展到如今拥有300余人规模的企业,年产值突破1.1亿元,云岭锅巴也获得了第十九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这离不开每一位员工的默默付出。”王静华颇为谦逊地说道。

“红色文化指引了我们的方向”

“云岭锅巴是新四军的战备粮,我也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王静华认为,云岭锅巴既是文化瑰宝,又与新四军有着浓厚的军民渔水情,不该“养在深闺”,而应走出“大山”。2015年,王静华充分发挥云岭红色资源优势,逐步规划并打造了以“观旧址,登岗哨,食军粮,宿军营,当一回新四军”为路线的云岭红旅小镇特色项目,持续不断地邀请学生、公务员和一些社会团体来到云岭接受沉浸式爱国主义教育。

王静华在接受实践队员采访

“我们没有什么大的战略思想,也没有什么宏伟目标,应该说红色文化指引了我们的方向。为我们发展的方向亮了明灯。”王静华接受采访时说。一边带着家乡的锅巴走出大山,走向全国,一边将云岭革命老区的红色炬火传递给后辈,传递给更多的青年一代,在王静华信仰之光的照耀下,普通的山河湖水点缀着这座平凡的小镇,却熠熠生辉又红光万丈。

“这种使命感是无法比拟的”

王静华小时候经常听爷爷提起他参加新四军时云岭锅巴与部队之间的那份情,自那时起,共产党人“脚踏实地、为人民做实事”的理想信念便在他心中扎下了深根,并在他成为支部书记后发了芽,长成了参天大树。

“十三五”时期,正值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略时期,王静华带领星火公司与云岭镇5个贫困村签订协议,推动村民广泛种植糯稻、蔬菜等农产品并对其进行标准化收购,增加了五个贫困村年集体经济收入32万元,直接解决了300多名当地村民的就业问题。接受采访时,他说:“我们每卖出一袋锅巴就捐献0.1元用于为农户发放就业帮扶基金,三年累计捐了100多万元。”如今脱贫后,王静华依然延续着过去的做法持续推动当地村民致富。小小的锅巴不仅带动了就业,还为村民们带来了好日子。

提起企业管理建设,王静华自豪地说道:“我们的管理者既是党员班子,也是管理干部,这些人往往都是冲在最前面,这种使命感是无法比拟的。”季节轮换,花开花落,星火公司将共产党人艰苦奋斗、敢闯新路的精神落到了实处。

王静华创办的云岭食品厂

近年来新媒体技术迅速发展,王静华也开通了自己的抖音达人账号,在创新改进火候、烘培技巧、环境湿度的基础上,坚持向大众还原手工大锅制作锅巴这一传统手艺。“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我就讲云岭锅巴的故事。”从朱颜绿发到丝鬓中年,十几载光阴,十几载耕耘,王静华始终身体力行实践着这句话。这句话,亦是对他数十年来深怀赤诚、朝乾夕惕的最好诠释。(雷讯 王梁敏)


原报道阅读链接:【安徽日报客户端】https://app.ahnews.com.cn/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3473/894300.html?isShare=tr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