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师大
首页 > 媒体师大 > 正文
【安徽社科界官微】我省智库专家谈深入推进“五大文化”研究与传播
时间:2025-04-01 编辑:学生助管     点击量:

报道转载如下:

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强调,加强徽州文化、长江文化、淮河文化、大运河文化及黄梅戏文化等研究,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3月16日,安徽日报智库联盟在合肥召开“五大文化”研究与传播座谈会。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五大文化”研究与传播进行了广泛交流研讨。现将部分与会专家学者的发言予以摘登。

加强内涵价值挖掘 更好弘扬安徽文化

殷宝平 安徽山川与文脉齐秀,地灵与人杰竞辉,造化之美与人文之盛交相辉映,孕育了源远流长、独具魅力的徽州文化、长江文化、淮河文化、大运河文化及黄梅戏文化等“五大文化”。独特的地理位置和长期的文明积淀,使安徽在整个中华文明漫长演进历程中,常常立时代潮头、领风气之先,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中华文化的传承复兴地。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把以“五大文化”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对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五大文化”作为一个时空交织的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化复合体,既是自然与文化融合的典范,又是经济与文化融合的纽带。我们今天加强“五大文化”研究,不仅研究“五大文化”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标本、传承作用的一面,更要研究挖掘它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相互契合、相互促进的一面,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五大文化”的内涵价值。 一是具有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特质。安徽在中华文明南北互动和东西会通中长期发挥着枢纽要津的作用,近代以来在吸收世界文明成果的过程中,在工业、经贸、教育、科学文化等领域都展现了领时代之先的特点,推动中华传统文化转型发展。 二是具有团结和谐、勤劳奋斗的特质。典型如流传甚广,脍炙人口的桐城“六尺巷”故事,还有“穷不丢书,富不丢猪”“穷不失志,富不颠狂”等人文习俗。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在我们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是具有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特质。自古以来,安徽涌现出许多敢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名人,1978年凤阳小岗村农民按下红手印拉开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安徽在量子科技等众多领域走在国际前列等,无不表明江淮儿女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和创新品格。 四是具有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的特质。老庄思想强调天地万物都是值得尊重的生命体,人类要顺应自然本性、自然规律。长江、淮河不仅是中国的经济命脉,也是重要的生态屏障。山水景观、湿地资源与文化遗产相互交织,形成了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孕育了丰富的生态系统,成为自然与文化融合的典范,具有生态与文化的双重价值。 五是红色浸润、爱国进步的特质。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安徽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深厚的红色文化积淀。大别山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和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安徽是新四军抗日的主战场之一,也是解放战争中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的主战场。这些红色文化资源是传承革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 (作者系省社科联兼职副主席、省委政研室副主任)

着力提高“五大文化”研究水平

江 涛 安徽处于南北交汇的中心地带,也是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过渡的桥梁纽带,呈现出鲜亮独特的历史人文风景。徽州文化、长江文化、淮河文化、大运河文化及黄梅戏文化等“五大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构成了安徽独特的文化底蕴与区域文化格局。 近年来,安徽在“五大文化”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徽州文化、淮河文化和长江文化的研究积淀深厚,大运河文化研究推出了一批具有标识性的成果,黄梅戏文化研究在全国具有较高的显示度。在学术组织上,现已成立了安徽省徽学学会、安徽省淮河文化研究院(大运河文化研究院)、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黄山学院徽州文化研究中心、安庆师范大学长江文化研究院、安庆师范大学黄梅戏文化研究院、淮北师范大学大运河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在学术交流上,已形成由徽学学术大会、长江文化论坛、皖江论坛、淮河文化论坛、大运河文化研讨会、黄梅戏文化研讨会等构成的平台矩阵。在学术力量上,围绕“五大文化”学术方向与研究导向,不同规模学术团队开始组建、优化,不同方向的选题和成果样式也在加紧谋划和推进中。但就已有研究成果看,推进“五大文化”研究仍需在明确概念内涵、厘清学科框架与拓展研究视野等三个方面持续发力。 明确概念内涵。加强对历史脉络的细致梳理,深化对核心概念的研究阐释,提炼出各文化的独特精神特质。例如,徽州文化理论体系的构建、淮河文化内涵的边界界定、大运河文化特质的挖掘以及黄梅戏文化概念的界定等。与此同时,我们要充分重视对历史文献的抢救性发掘,加大相关整理力度。如徽州文书的整理、淮河方志的搜集、大运河民间文献的回流以及黄梅戏口述史的记录等。 厘清学科框架。加快分支学科体系的构建与厘清工作。例如,徽州文化研究中的新安理学、徽商文化等分支领域;淮河文化中的治水文明、灾害应对等研究方向;大运河文化中的漕运文化、聚落文化等细分领域等。我们要通过细化研究领域与方向,科学合理设计学科专业,在学科建设中找准位置,重视分工与合作,推动“五大文化”研究向更深层面、更广领域拓展与深化。 拓宽研究视野。我们要通过深入研究各文化带的历史分期、演化流变及其在中华文明整体框架下的价值,以及加强文化交融区特征的界定与比较研究,深化对“五大文化”的整体认识。例如,淮河文化从先秦至近现代的演化和流变研究,长江文化与吴楚文化带、江淮文化区的互动关系研究,大运河文化的跨流域文化比较研究等。 (作者系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

以“四个聚焦”深化“五大文化”研究

夏美武 安徽“五大文化”融合了南北文化的精华,既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又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共同构成了安徽丰富多彩的文化体系。深化安徽“五大文化”研究,我们需要实现“四个聚焦”,实现全面推动安徽文化出圈出新出彩。 树立整体观,聚焦内在关联把握文化本来。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徽文化在内涵与表现形式上各具特色,共同形成安徽多元文化格局,同时也决定了安徽文化的多元属性。讲好安徽文化故事,不仅要突出多元表达,还要精准把好安徽文化的“主题”“主脉”,讲清、讲准、讲全、讲透“五大文化”的一体性、差异性与关联性,在此基础上凝聚共识、增进共情、实现共享。 树立流域观,聚焦流域全貌加强文化往来。文化的流动性与开放性决定了其发展不能局限于某一地域。“五大文化”不仅是安徽的文化瑰宝,更是具有超长历史跨度和超大空间尺度的空间文化带。它们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记忆,跨越了地理界限,连接了不同的地域与人群。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既要立足某“段”地域个性,又要突破地域藩篱,强化全流域的整体概念,将“五大文化”放置在中国及世界文明的对话交流与互鉴中。为此,我们要加强跨区域协作联动,依托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战略,成立跨区域文化带发展联盟,推动安徽与沿江、沿河省份的文化交流合作,共同打造跨区域系列文化精品。 树立转化观,聚焦融合传承实现继往开来。文化不仅有塑造社会秩序的价值认同功能,还有经济、教育等功能。首先,加强文化出圈的生态构建,推动文化研究、文化传播与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和多业态融合,形成多维度、多层次的发展模式。其次,做好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的融入工作,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结合点,让“五大文化”走进日常生活,让群众“听得见、看得着、可触摸、能享受”。最后,加强人文与自然等多学科融合交叉研究,坚持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联合科研攻关,实现文化价值功用最大化。 树立时代观,聚焦数字传播勇于面向未来。当前,数字技术在各领域广泛应用,也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提供了更多可能。为此,我们必须创新传播方式,通过构建历史文化大数据平台、建设视频非遗数据库、开发安徽文化元宇宙空间等手段,实现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共享。要结合数字化手段,提供在线展览、虚拟博物馆等便捷服务,并利用VR、AR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让文化突破时空限制,让更多人了解“五大文化”的独特魅力。 (作者系铜陵学院副校长、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铜陵学院研究基地研究员)

“五大文化”研究的理论创新与路径创新

徐 彬 在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与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时代需求之下,推进安徽“五大文化”研究要从理论创新和路径创新两个维度展开。 就理论创新而言,我们应将“五大文化”的区域性价值上升到整体性价值。 提升理论高度。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用党的创新理论推进“五大文化”研究,充分发挥安徽历史文化的理论和学术价值。 增加历史厚度。站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脉络中去认识“五大文化”的内在价值。既要看到他们在安徽区域文化形成中的作用,更要去发掘他们在中华文脉形塑过程中的影响。 加强学理深度。自觉构建“五大文化”研究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为丰富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构建提供支撑。同时,深入开展区域文化知识体系生成研究,为深刻理解中国文化自主知识体系演变规律提供素材。 就路径创新而言,我们要将“五大文化”的传统性意义提升到现代性意义。 建设数据中心。借助新方法和前沿技术,采用三维建模、GPS、GIS、RS等技术与手段,在厘清“五大文化”生态系统知识图谱的基础上,建立以“五大文化”为主题主线的多模态全息智能系统数据库。建设“五大文化”数字博物馆,利用AR/VR等技术,进行程序化设计,构建沉浸交互式的“五大文化”虚拟漫游。 建设智能传播中心。深入挖掘“五大文化”的内涵与特色,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内容建设,实现“五大文化”传播的智能化、数字化和场景化,融入“五大文化”叙事中,有效激活叙事内容的感染力,助力“五大文化”的传播。此外,在智能传播平台的开发与应用的基础上,通过多语言支持、国际化设计等手段,推动“五大文化”更好地走向国际市场,实现高效的价值输出。 建设文旅融合数字应用中心。依托虚拟现实、三维仿真、MG动画、AR、VR、MR、大数据模型等技术,通过动漫、手游、电游、文创、演艺等多元形式,智慧化展存、展示与演绎“五大文化”,突破传统“五大文化”原真性保护方式,实现“五大文化”由静态保护向活态传承转变。同时,进一步催生“五大文化”旅游资源新的发展方向和推广平台,有效带动文化旅游、主题文创、动漫动画、旅游演艺、数字创意、乡村民宿等相关产业,促进“云旅游”“云展览”“云展演”“云导览”“云直播”等新兴业态的快速发展, 延展“五大文化”旅游产业链条,促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安徽师范大学科研处处长、教授)

大力推进“五大文化”传承创新

方 鸣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命脉,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的重要讲话精神,着力加强徽州文化、长江文化、淮河文化、大运河文化及黄梅戏文化研究,进一步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健全文化产业体系。“五大文化”是安徽重要的文化标识,构建“文化资源+产品转化+市场运营”的产业孵育链条,将这些特色文化符号有效转化为产业发展动能,是推动“五大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基础。我们要加快完善“要素集聚+空间优化”的产业发展支撑体系,加大对数字文博、文化装备制造等新兴领域的重点支持,围绕数字文化创新走廊、文化主题公园构建跨地区发展轴。依托文化资源数字化改造,促进传统文化向动漫游戏IP延伸,通过“科技+创意”双轮驱动,实现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价值转化。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此外,还应加快形成“人才培养+政策保障+区域协同”的文化产业发展长效机制,建设文化产业发展联盟。 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既能为各类产品和技术注入文化内涵,又能助推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跨业态相互奔赴、共同出彩的效果。我们要立足徽风皖韵文化特色,加快构建“数字赋能+场景重构+跨界融合”的创新矩阵。进一步深耕数字技术,打造传统文化资源的虚拟现实剧场、数字档案库、数字藏品交易平台、AR导览系统等。大力拓展沉浸式体验场景,通过深度体验工坊、主题研学营地、声景艺术馆等多种形式,构建可触可感的传统文化。注重培育跨界融合业态,推动传统文化资源与电子竞技结合,创新“文化+农业”“文化+遗址公园”模式,将传统文化智慧及其特色产品转化为文旅消费新场景。 优化文化产品供给。优化文化产品供给是激活文化消费潜能的关键,通过多层次、立体化的文化产品矩阵,构建“精准对接需求+提升内容质量+创新呈现方式”的文化产品供给体系。一方面,实施需求精准对接工程,深度挖掘“五大文化”内涵,针对青少年群体、银发群体等不同用户开发针对性的互动教育产品、康养旅游线路、适老化各类项目,实现文化供给的精准触达。另一方面,实施创新供给载体融合工程,通过文化云平台、文化体验馆、文化产品创新实验室等方式,为文化可视化应用体验及文创衍生品开发提供载体。 (作者系安徽财经大学科研处处长、教授)

“五大文化”研究与传播座谈会综述

3月16日,安徽日报智库联盟在合肥召开“五大文化”研究与传播座谈会。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五大文化”研究与传播进行了深入交流研讨。现将与会专家学者的研讨发言综述如下。 与会专家学者指出,全面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文化既是重要内容、重要标志,也是重要支撑、重要力量。作为安徽文化的重要标识,徽州文化、长江文化、淮河文化、大运河文化及黄梅戏文化等“五大文化”的研究与传播不仅彰显文化自信,更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提供重要文化支撑。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当前,“五大文化”的研究与传播在学术平台建设、理论和实践成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同时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情况。徽州文化研究积淀深厚,成果丰硕,以徽州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徽学”是与敦煌学、藏学比肩而立的中国三大地方显学之一;长江文化研究依托流域文明特质,初步构建了跨区域研究框架;淮河文化、大运河文化研究近年来推出了部分标志性成果;黄梅戏文化通过艺术创作与国际传播具有较高的辨识度。但“五大文化”研究与传播同时面临研理论体系建构亟待深化、跨领域协同机制尚未健全、文化资源转化效能不足等问题与挑战。例如,与徽州文化研究相比,长江文化、淮河文化、大运河文化研究存在明显短板;“五大文化”的标识性概念及其内在联系尚未得以充分探讨,学术话语体系与实践转化路径缺乏系统性设计;文化IP打造、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进展较慢等。 与会专家学者强调,推进“五大文化”研究与传播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其核心在于构建政府主导、学界支撑、社会协同的多维联动机制。一要强化战略规划引领,整合人才、资金、平台资源,通过管理制度创新、研究平台搭建、重点课题攻关、学术著作出版及成果论文发表等形式,建立跨部门、跨领域的协同创新机制,为“五大文化”研究提供制度保障与资源支撑;二要多学科协同发力,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从理论体系建构、学术体系突破以及学科框架搭建等维度,重点推进核心概念阐释、精神特质凝练、标识性符号挖掘、历史脉络和文化演变梳理、基础文献抢救性整理等工作,明确“五大文化”在学术谱系中的定位,细化学科分支领域的研究范畴,形成层次清晰、逻辑严密的研究体系,推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的精品力作;三要坚持守正创新,紧密结合时代需求,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数字技术,将“五大文化”资源转化为可存储、可分析、可传播的数据资源,构建沉浸式、场景化传播模式,提高文化传播的精准性与影响力;四要推动“五大文化”与旅游、教育、文创、社会治理的深度融合,实现文化价值向发展动能的转化,以“文化+”模式讲好安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作者杨雅馨,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原报道阅读链接:【安徽社科界官微】https://mp.weixin.qq.com/s/ypTbe6ajRjPZWGMEINbrX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