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转载如下:

七月的皖南,旌德县孙村镇碧云村的枣林里,碧云玉枣正泛着红晕。这种曾获明太祖朱元璋御赐之名的枣子,在传承人方荣和父子的守护下,正以二十四节气为刻度,续写着传统技艺与时代发展的共生叙事。
1978年,生产队的土地上仅存几株老枣树。23岁的方荣和主动请缨:“这是老祖宗留下的金疙瘩,不能断在我们手里。”自此他与玉枣结下不解之缘。从复垦荒地到培育新苗,他用半辈子将玉枣从濒临消亡发展到200株亭亭如盖的枣树。2021年,碧云玉枣凭借独特种质特性入选农业农村部遴选发布的全国农作物十大优异种质资源。这份“国字号”认证,恰是对他“守艺如守心”的最好注脚。
碧云玉枣树挂果
“摘枣要等红透三分之一,当天就必须洗净蒸熟,然后需要足足烘满三天。”方荣和严格遵循古法技艺。从采摘到分级需四步:在处暑后采摘,当日采摘的鲜枣需在两小时内完成清洗蒸熟,再经三日炭火慢烘,最终以果实大小为标准分级。其中最大规格的玉枣干品售价达200元/斤。2023年,他带领家人产出800斤干枣,背后是对数千斤鲜枣的精细筛选。
玉枣干产品
面对劳动力短缺,他吸纳村民参与拣枣分级,既解决用工难题,又带动就业;借助省级农业项目30万元扶持资金,他改进种植技术,完成枣树栽田。“耕地红线是底线,但咱能在‘精’字上做文章。”在耕地受限的情况下,方荣和将目光投向产业链延伸:玉枣干成为养生佳品,枣核入药用于止血。更让他欣慰的是,47岁的儿子已全面接手枣园。“只要子孙接着做,这枣就有奔头。”这番朴实的期许,让千年枣艺成为激活乡村活力的“金钥匙”。
碧云玉枣园
46载春秋,方荣和用坚守让御赐之名的玉枣从几株老苗长成“国字号”资源,用创新让古法技艺对接现代市场。一颗小小的玉枣,既能承载千年文化记忆,亦能成为叩开乡村振兴之门的民生密码。
从几株老树到数亩枣园,从传统技艺到现代产业,方家两代人的坚守诠释着乡村振兴的真谛——唯有守住农耕文明之根脉,引活创新发展之源泉,每一颗饱含乡愁的果实,都将成为致富方的产业密码。
原报道阅读链接:【学习强国】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1342711293517711483&cdn=https%3A%2F%2Fregion-anhui-resource&item_id=11342711293517711483&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t=1752117089543&showmenu=false&ref_read_id=5413e444-fdbb-46a3-bebe-028f2438c300_1752196578231&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