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转载如下:

蝉鸣清风伴行,古城墙垣作证。近日,安徽师范大学赴淮南两县非遗调研团深入楚文化故地寿州古城,以青春脚步丈量历史厚度,用心聆听并记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寿州锣鼓的千年回响,感受其在新时代迸发的蓬勃生命力。

一、 古城墙下:鼓声引路,初遇千年回响
城墙上斑驳的痕迹,让调研团成员深感历史之浑厚,在那里我们用脚步丈量历史,感受古城留存至今那份依然如旧的魅力。城墙之上是自然的秀丽,城墙之下是人间的繁华。调研团的脚步被城墙外热闹欢快的锣鼓声吸引,在城门前高大而华美的龙凤花灯照耀下,寿州锣鼓的民间演出尽显活力。


巍峨的寿州古城墙下,锣鼓喧天,高大华美的龙凤花灯映衬着活力四射的寿州锣鼓演出,展现“城墙之上是自然的秀丽,城墙之下是人间的繁华”的生动场景。安徽师范大学非遗调研团摄
鼓槌翻飞,节奏跳跃,长幼同欢的演出,极大地调动了参与者与观众们的积极性,营造的热闹氛围让人不自觉的激动欢乐。演出结束后,调研团采访了锣鼓队员代表和二年级小鼓手窦凯旋,听他们诉说对寿州锣鼓的热爱,每一段讲述,都饱含着对这项非遗的深情。

二年级小鼓手窦凯旋正专注或欢快地击打锣鼓,稚嫩脸庞洋溢着热爱,生动体现了寿州锣鼓“长幼同欢”的传承活力与新生代力量。安徽师范大学非遗调研团摄
我们想,这寿州锣鼓应当就是专属于脚下这片土地的“千年回响”。
二、 对话传承:半生坚守,解码鼓韵基因
怀揣着继续探索的热情,调研团拜访了寿州锣鼓代表性传承人——罗西林老师。作为省级非遗文化代表性传承人,罗西林老师用半生坚守,让镌刻着楚文化基因的鼓点,从历史深处走向市井街头。


省级非遗传承人罗西林老师正热情地向调研团成员演示锣鼓技艺或讲解其精髓,展现传承人的坚守与对锣鼓艺术的深刻理解。安徽师范大学非遗调研团摄
“寿州锣鼓源于楚,兴于楚,那激昂的鼓点里,藏着楚地先民的热血与豪情,是楚文化活态的传承。”罗老师认为寿州锣鼓与其发源地的代表文化楚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车水调》作为寿州锣鼓最早的一批曲牌,其富有特色的表达昭示了当年孙叔敖在修建安丰塘水利工程时楚国居民齐心协力直面挑战的积极精神。也正是因为与楚文化的水乳交融,寿州锣鼓受制于楚地特有的方言而难以传播,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地域局限性。但这种局限往往带给地方性艺术的,是它独有的风格和纯粹的情感。
寿州锣鼓演奏上的最大特色便是不被演奏时间演奏地点所限,不同于中国传统法的其他打击乐多用于朝拜、祭祀等,寿州锣鼓发展至今,已经成为寿州人民抒发情感的媒介。正如罗老师所说:“这锣鼓声,是咱寿县人的生活节拍。它没有高高在上的架子,就像邻里家常,早已融入每个人的生命,街头巷尾、田间地头,想敲就敲,这是刻在骨子里的热爱。”
古老的文化若想得到优秀的传承,创新是必不可少的。当被问及发展新方向,罗老师眼中闪烁着光芒:“现在正尝试把寿州锣鼓与其他地域的音乐文化融合。这样的交流融合,对我们寿州锣鼓来说是一种新的契机。不同锣鼓艺术相互碰撞,定能为寿州锣鼓注入新活力,让这千年鼓韵传得更远!”
作为新生代青年,我们时刻保持着对非遗的热爱。对罗西林老师的采访让调研团成员更加坚定了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的信念,让传统不再是橱窗里的标本,而是流动在当代脉搏中的活态基因。
三、 文化馆中:系统守护,共续千年薪火
在拜访了罗老师之后,调研团再次出征,前往寿县文化馆与省级非遗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王传阳老师继续探讨寿州锣鼓“会说话”的故事。作为文化馆办公室主任,他身兼双重使命:既是技艺的守护者,亦是文化的传播者。

寿县文化馆办公室主任、市级非遗传承人王传阳在馆内向调研团系统介绍寿州锣鼓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工作。安徽师范大学非遗调研团摄
王主任告诉我们锣鼓根植于千年楚文化,以古楚乐器虎座鸟架悬鼓为原型。战争塑造了寿州人直爽重义的民风,催生高亢激昂的鼓乐,在文化的创新融合方面,文化馆成员与传承人老师大胆创新,将锣鼓与肘阁抬阁武戏、江淮舞狮相辅相成,共构“声形一体”的民俗共同体。其中舞狮的矫健腾挪与鼓点节奏相生相契,尤显楚地尚武精神。南北枢纽的地理位置更孕育其刚柔并济的特质,终成独具楚韵的文化瑰宝。

展现寿州锣鼓与肘阁抬阁同台演出的精彩瞬间,突出鼓点节奏与矫健身姿的完美契合,体现“声形一体”的独特民俗魅力。
在文化传承方面,文化馆的工作人员们也在努力探索锣鼓的新路:如寿州锣鼓青年传承社团的成立标志着非遗传承工作上了新台阶;举办“寿州锣鼓”争霸赛让大家重新拾起对锣鼓的钻研。在面临传承断层、组织松散、青年文化疏离三重困境下,王主任献破局三策:广纳新血、系统培训、曲牌创新。随着青年一代的新鲜血液开始注入,锣鼓的生命重新跳动。“楚韵遗艺·青年传承”社团与“非遗文化进校园”的展开,双轨同进,为寿州锣鼓的传承续上了千年薪火。
四、 博物馆里:寻根沃土,聆听历史回声
跟随传承人老师们这段时间的学习,调研团获得了新的启发。音乐的流传需要有足以让它们根植的土壤,而中国非遗音乐的土壤就是那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团队跟随老师们的指引,来到了寿州楚文化博物馆。



寿州楚文化博物馆内,气势恢宏的楚大鼎巍然矗立,其千年风霜与厚重历史,正是寿州锣鼓赖以扎根的深厚文化沃土。寿州楚文化博物馆供图或安徽师范大学非遗调研团摄
博物馆中,一幅幅历史画卷徐徐展开。调研团看到了吴王夫差矛与越王勾践剑并陈,锋刃寒光犹存,诉说着寿州作为南北战场时“鼓声震天励士气”的历史;驻足高台,楚大鼎如山岳峙立眼前。青铜冷光浸透千年风霜,鼎足深深楔入地砖,每一步靠近都似踏响楚魂的脉搏。我们仿佛看到了,每一件文物都在在静默地诉说着属于他们自己的故事。这一串串闪着金光的故事碎片,飘扬着、汇聚着终于融成了楚文化的千年历史,融成了最适合寿州锣鼓这一非遗音乐扎根的土壤。
当调研团踏上归路,再次回忆起耳畔寿州锣鼓的震烁,那明快的节奏、雄浑的气势,突然就有了更深的注解。历史的长河奔涌向前,而年轻一代,正以全新的方式接住这份厚重的回响。

寿县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城,它不仅仅是楚文化的历史遗珠,更是淝水之战中“风声鹤唳”的铁血战场,是淮南王刘安炼丹著书的文脉渊薮,是古城墙历经千年防洪御敌的活态史诗。此次的调研虽已结束,但更意味着新的开始。它无形之中在调研团成员的心中种下了一颗保护传承非遗文化的种子。非遗不是博物馆里尘封的记忆,而是流淌在我们血脉里的文化基因。这让我们更加坚信非遗传承的重要性。安徽师范大学赴淮南两县非遗调研团将把这份热情与认知带回校园、带入社会,为让千年非遗在新时代绽放更璀璨的光彩贡献青春力量!
文:代宇晨、刘锦慧、沈铭媛、杨凯迪、张者
图:刘锦慧、乐子睿、任梦婷、代宇晨
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赴淮南两县非遗调研团
原报道阅读链接:【人民网】https://www.peopleapp.com/rmharticle/30049633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