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转载如下:

当新石器文化遇上VR技术会带来什么体验?张牙舞爪的傩舞为啥会在皖南流传千年?六兽灯到底有哪六兽?江淮大地上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近来,我省高校通过暑期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广泛参与非遗调研、展演、创作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
VR眼镜一戴,先民以玉祭天、以陶贮粮的生活图景历历在目;摘下VR眼镜,裸眼3D技术也能带领参观者破译八角星纹里的数学奥秘。7月3日,巢湖学院学子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走进凌家滩遗址博物馆,开展“大遗址文旅数字人文视域下凌家滩文化‘活化’传播策略研究”实践活动。通过问卷分析,团队成员发现参观凌家滩遗址博物馆的观众中18岁至25岁的学生群体占比超半数,数字手段更符合青少年游客的兴趣。团队还通过深入分析向博物馆建言献策,认为人际传播与网络传播是凌家滩文化破圈的关键路径,可以通过强化线上平台运营、借助短视频社交互动等形式来实现;同时,强化裸眼3D、4D动态影院等数字化手段能让文物“活起来”,增强游客体验感。
安徽医科大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在祁门县对祁门傩舞展开调研。祁门傩舞是中国远古时代在腊月举行的一种驱鬼逐疫仪式,其动作干练洒脱,保留了古傩的原始风貌。在当地的傩舞传习所,团队成员在传承人指导下考据历史,戴上面具亲自体验,并将这份特色文化整理成文图及视频作品发布到网上,进行传播推广。
“选竹要用三年生的毛竹,篾条宽度必须一致,这样做出来的骨架才既牢固又轻盈。”在东至县,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黄杰海向分别来自安徽师范大学、池州学院的大学生实践团队细致讲解“东至六兽灯”扎制工艺。六兽灯是东至县特有的传统民俗表演艺术形式,以狮、虎、象、麒麟等六种瑞兽为原型,集扎制工艺、舞蹈表演、音乐伴奏于一体,用于祈福纳祥,距今已有六百年历史。来自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大学生们表示,此次深度调研为他们提供了新的艺术创作样本,也为“六兽灯”的保护、研究与活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原报道阅读链接:【安徽日报】https://szb.ahnews.com.cn/ahrb/layout/202507/31/node_06.html#c1097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