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转载如下:

长江之畔,一群青年挨家挨户做调研;万亩茶园,一队青年背着背篓穿梭其间;江南农场,师生携手防治病虫害……夏日炎炎,阻挡不住如火如荼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我省高校青年学子行走江淮,心系乡土,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今年暑假期间,安徽师范大学“渔见新生”团队对长江流域安徽段11个县(区)退捕渔民生计转型进行系统性追踪研究。“渔民安置是长江大保护的‘后半篇文章’。”团队成员在实践报告中写道,“生态保护与民生保障如同鸟之双翼,缺一不可。”基于调研结果,“渔见新生”团队向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提出“丰富‘就业指标’以识别退捕渔民的就业稳定性,增加‘社保指标’以监测渔民社会保障基本情况”等一系列优化建议,据悉,部分建议已被采纳。
“一个村总得有拿得出手的品牌,咱村就认准硒茶!”石台县新店村负责人向合肥工业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硒引力”团队介绍该村“一村一品”战略。新店村的土壤富含硒元素,为硒茶种植提供了天然的微量元素优势,也为新店村的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在调研走访中,团队成员了解硒茶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和各级政府的帮扶政策。队员们帮助村民梳理政策,提出依托政策支持、利用品牌效应发展旅游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计划书”。
在广德市邱村镇前路村的高标准“红美人”柑橘种植基地,盛国循环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段盛国向安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团展示种植基地的智能基础设施。
师生们通过实地考察,了解企业如何遵循“全程施用有机肥和微生物肥料,坚决禁用化肥、除草剂”的绿色生产理念,保障食品安全与生态环境。这群年轻人将镜头聚焦到种植基地的智慧设施与柑橘果树种植的生态循环模式上,为讲好邱村柑橘的故事制作宣传视频,投放热门网络平台发布,帮助拓展广德市柑橘产业的知名度。
合肥经济学院商学院“瓜蒌兴乡”实践队蹲点铜陵市义安区龙云村,调研特色瓜蒌种植技术与销售渠道,发挥专业优势策划深加工方案,并开起助农直播,为产业链延伸出实招;该校金融学院“联系基层聚力青春”实践队扎根淮南市潘集区朱庄村,指导八公山豆腐电商运营,调研生态种植技术,助力绿色农产品“出圈”增收;该校外国语学院“涡水新程”实践队深入亳州市蒙城县楚村镇京徽蒙园区,参与葡萄采摘劳动,开办英语趣味课堂,让田间地头飘起书香。
原报道阅读链接:【安徽日报】https://szb.ahnews.com.cn/ahrb/layout/202507/30/node_06.html#c1097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