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师大
首页 > 媒体师大 > 正文
【安徽青年报】一次善举成就廿载“反哺”接力
时间:2025-08-08 编辑:学生助管     点击量:

报道转载如下:

编者按 20年前的一次善举可以焕发出多大的力量?日前,在潜山县黄柏镇昆仑小学组织召开的“千方爱心学校”20周年纪念会上,这个问题似乎有了答案:村民们的一次爱心帮扶,让村里走出了第一位大学生。次年,这位大学生返乡为村里的13名儿童办起了补习班。20年光阴流转,补习班挂牌成了“千方爱心学校”,从一所到覆盖全省12个市、30多个乡镇的二十余所,2200余名大学生志愿者接续传承,累计服务乡村儿童逾万人次。

这就是安徽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毕业生杨千方和“千方爱心学校”的故事。由无到有,由小到大,由一人之力到群策群力,由自发式行动到制度化建设……点点微光汇聚星河烂漫,“千方爱心学校”因爱而聚,沐爱而行。

一次善举成就廿载“反哺”接力 “在他们身上我仿佛看到当年的自己。小学时,我坐在这里听过‘千方爱心学校’的哥哥姐姐们上课。没想到有这么一天,我会以‘小老师’的身份回到这里,再教家乡的孩子。”拍了拍手边的教案,“千方爱心学校”支教团成员杨寒文自豪地说,“能为家乡的教育出一份力,这让我觉得很有意义”。 看见光,追逐光,成为光。在“千方爱心学校”支教团,从杨千方手里接过支教接力棒的不止杨寒文一个,一批又一批青年学子冒着酷暑、走过山路、蹚过小溪,接过学长学姐们手中的接力棒,给山区的孩子们打开了一扇看世界的窗。

从一个人坚守到一群人接力 7月18日,“千方爱心学校”20周年纪念会在昆仑小学召开,已经是一名高中物理教师的杨千方再次回到这里——这个他20年前曾经支教的地方。看着眼前熟悉又陌生的景物,杨千方思绪万千。 “乡亲们的恩情,我一辈子都忘不了”。回忆起2005年那个改变命运的夏天,杨千方依然感慨万千。当年,这个出生于国家级贫困县小山村的寒门学子,以村中首位大学生的身份考入安徽师范大学,却因学费没有着落而日夜发愁。这时,是乡亲们为他“撑起了一把伞”:大伙把卖鸡蛋的钱、卖猪仔的钱,五十、一百地递到他手里。一沓沓卷着泥土味,也卷着全部希望的“上学钱”,从此烙进了杨千方生命的年轮。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份沉甸甸的恩情,如同一粒种子,在他心中生根发芽,最终长成反哺家乡教育的参天大树。2006年暑假,带着感恩乡情、支教家乡的初心,杨千方回到昆仑村,用自制黑板和闲置旧屋,创办了最初仅有13个学生的“千方补习班”。这也是后来“千方爱心学校”的雏形。 “杨千方的事迹就像一根火柴,很快点燃了一群人。”该校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团委书记布赫说,当杨千方的事迹在同学中广泛流传开后,得到了校方关注。在校、院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学院筹建了“千方爱心学校”实践基地,并组织了大学生志愿者团队来到大别山区,为那里的孩子们送去知识和欢乐。至此,杨千方不再是一个人战斗。 20年光阴流转,“千方爱心学校”效应持续衍生。每年寒暑假开始前,总会有不同专业的学生慕名来报名。“今年的招募通知刚发下去,就有300多名学生递交了报名表。”布赫说,正是全校师生的大爱接力,让“千方爱心学校”在江淮大地不断蔓延开去,目前已覆盖到全省12个市、30多个乡镇,累计2200余名志愿者参与其中。

从传统一支粉笔到多元智慧育人 “看,这些是2006年的老照片,杨千方老师在辅导孩子们作业,能看得出当时的条件还是比较简陋的。这些是2006年的、2007年的……越往后看,越能明显感觉到‘千方爱心学校’的课堂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团队指导老师曹阳在电脑上打开了一个文件夹,一张张老照片,长长短短的视频,无不记录着“千方爱心学校”的蝶变。 据曹阳介绍,一路走来,学校始终高度重视“千方爱心学校”的课堂教学,每年出发前都会组织专业课教师带着支教团的“小老师”们一起磨课,从课程主题到课件制作,再到教学方式,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控,确保课程既有趣味又有质量。高要求下,“千方爱心学校”的课程表也从语数英“老三样”,升级为“3+N”多元体系:天文观测、化学魔法、科普实验、非遗手工、心理剧等,这些课程不仅“小而美”,而且“小而精”。为了让深奥知识在孩子们心中发芽,支教队立足理工科专业优势,自主研发了1200余堂“科普实验课”。在今年的课堂上,“小老师”刘嘉慧就以NASA旅行者一号拍摄的“小蓝点”照片开场,运用AI技术和VR眼镜带领孩子感受宇宙的魅力,深受喜爱。 作为“千方爱心学校”变化的见证者之一,黄柏镇昆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涂保安对这群“小老师”的认真、用心,看在眼里,喜在心里,逢人就夸。“他们把大学实验室浓缩进‘行李箱’,把乡村课堂变成了没有围墙的科技馆,所有教具不足20公斤,却为孩子们打开了一个无限广阔的世界。”涂保安说,闲时,自己总会往学校跑,每堂课上都洋溢着欢声笑语。 课堂之外,团队成员们不断升级服务。考虑到山区的孩子大部分是留守儿童,父母常年不在身边易产生情感缺失。团队成员们跋山涉水上门家访,进行心理测试,带领孩子们做游戏、演节目,开展团体辅导,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为帮助山区孩子坚定理想信念,他们将思政课开进“千方爱心学校”:升国旗、唱国歌、诵经典,举办感恩活动,开展科学发展观和“中国梦”教育主题活动课……每年,团队成员们都会结合时事热点,将大山外的新鲜人、新鲜事带进山村,引导孩子们树立成才报国的理想信念。此外,成员们还充分利用专业所学为山区服务,宣讲科普知识,引导村民科学用水用电;组织文艺汇演,丰富了村民的的精神生活;来到空巢老人家义务维修电器,给残障人士家庭送去收音机;自发捐赠书籍、文具建立爱心书屋,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可喜的是,立足支教项目,团队孵化出科普系列的发明、实用新型专利共38项,先后衍生、带动成立科技类大学生社团组织1个,公益类志愿服务团队20余支,团队涌现出安徽省“百优”大学生、校十佳大学生、校十佳志愿者、校自强之星等校级以上荣誉称号的学生累计80余名,师生成员相继获“安徽省青年五四奖章”“安徽省最美辅导员”“安徽省百优大学生”“安徽省十大新闻人物”等省级荣誉称号近20项。

从一次爱的帮扶到一生难忘的记忆 一场场骄阳下的接力,犹如一次次播种。 2014年夏天,一条短信让支教团成员热泪盈眶:“老师,我考上安徽师范大学了!”发信人是杨文秀,五年前那个躲在教室后排的腼腆女孩。在支教团成员的接力帮助下,最终圆梦安徽师范大学秘书学专业。 “当年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眼神,村民们送来自家种的瓜果的朴实情意让我深深感动,也把我‘钉’在了讲台上。”2024届物理学(师范)专业毕业生赵晓宁是在2021年第一次参加了“千方爱心学校”赴潜山的支教活动,那段经历成为她大学后期发奋图强的核心动力。她积极投身于提升自身专业能力,从各项师范生教学大赛中屡创佳绩,最终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出色的教学表现,毕业后如愿成为一名物理教师。 这样的故事不断上演,据不完全统计,20年来,“千方爱心学校”200余名受助学生考入重点高中和大学,其中20余人毕业后毅然投身教育事业,用行动诠释“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动人传承。 安庆潜山支教分队队长,2024级物理学(师范)专业学生詹浩在支教日记里写道:“我们丈量乡村,不是用脚步,而是用耳朵——听蝉鸣、听蛙叫、听孩子把‘凸透镜’说成‘放大镜’;用眼睛——看稻田、看炊烟、看老人把感谢信递到我们手里;用心灵——感受知识被需要时的重量。”用心做教育,才能感受真正的教育;用爱实践,就会体会实践的意义。受助者成为施助者,学生变老师,教育的长链因此环环相扣、生生不息。 2023年7月,2022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檀经纬随“千方爱心”团队赴六安市叶集区孙岗村进行支教服务,城乡教育资源的显著差距让他深刻认识到:基础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我也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乡村教育更需要青年大学生”。返校后,他联系望江籍的同学们,在“千方爱心学校”的基础上,成立了第一批乡“理”乡情支教团队,于2024年7月回到自己家乡的初中和小学开展志愿支教活动,将热爱转化为持久的责任。 “当年播下的种子,如今已长成森林;而我们自己,也在支教中找到了人生方向。”正如杨千方在当天的纪念会上所说,这支队伍用20年时间证明:爱心的传递可以转化为精神的传承,而这份传承,正在江淮大地上绽放出最绚烂的教育之花。 当六安市叶集区的孩子在钢琴课上弹出第一个音符,当枞阳县的少年在防汛课堂学会自救技能,当无为市的乡村课堂传出“亭台楼阁,雕梁画栋”的齐诵声……从13个孩子的补习班,到万余人次受益的大课堂,“千方爱心学校”用20年证明:当一群青年人把感恩化为行动,把专业融进乡土,教育公平的种子终会穿石破土,绵延成万亩葱茏。

支教团成员与学生们快乐合影

2006年,杨千方(右一)在上课时的场景

今年夏天,“小老师”带学生用显微镜观察叶细胞

原报道阅读链接:【安徽青年报】http://epaper.ahyouth.com/paperdetails.php?CurrPeid=2496&CurrSid=24470&newsid=6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