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师大
首页 > 媒体师大 > 正文
【新华网】安徽师范大学:让思政教育变成行走中的实践
时间:2025-08-21 编辑:学生助管     点击量:

报道转载如下:

近年来,安徽师范大学深入探索“行走的思政课”,以社会课堂动态地“走”为脉络,串联“看(认知)、讲(认识)、思(认可)、做(认同)”四个环节,让思政教育从书本里的文字变成行走中的实践。

  据了解,该校从2001年起探索社会实践“双导师制”,利用社会大课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推动“行走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2024年,学校申报的“新时代高校行走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与保障机制研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思政专项重点项目立项。

  2025年暑期,该校立足学科特色和社会需求,组建538支社会实践团队,10295名学生奔赴基层一线,681名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跟队指导,深入社区企业、革命老区、乡村振兴一线,形成了“带着问题走出去、带着答案回来学”的育人范式。

  在安徽师范大学的实践育人框架中,“走”是课堂空间重构,强调“有目的的抵达”;“看”是社会观察训练,注重“有深度的发现”;“讲”是思想价值传导,追求“有温度的表达”;“思”是认知层次深化,强调“有批判的建构”;“做”是主体行动转化,注重“有实效的贡献”。

  姥山岛的老码头新挂了块牌子——“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实践基地”。沈船长开着渡船载师生们环岛查看,“渔见新生”团队指导教师杨钊叮嘱学生,接下来要把调研总结的“产业衔接三路径”,转化成渔民能看懂的流程图。

  这样的“转化”,正是安徽师范大学实践育人的核心追求——让实践成果不仅是调研报告上的文字、竞赛证书上的荣誉,更成为滋养学生价值观的养分,成为回答“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实践路径。

  实践成果向教学资源的转化,让思政课有了“真材实料”。更深刻的转化,发生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学生于雅雅从黄山茶区调研回来后,就开始备考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书,立志“以后要用专业服务让治理效能更快提升”。

  这种从“认知”到“行动”的跨越,印证了“行走的思政课”的育人实效。“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让课堂‘活’起来;体验升华为价值认同,让信仰‘树’起来;认知转化为行动自觉,让担当‘显’出来。在实践育人大课堂里,‘五步教学法’让实践成果真正成为育人养分。”安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蒋家平说。(田超、刘冠琪)

原报道阅读链接:【新华网】http://ah.news.cn/20250821/544b95e693774f918d275323fc59761e/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