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转载如下:

安徽师大教育发展集团的五年深耕路
从皖北平原到江淮大地,从薄弱县域到乡村课堂,一批批优秀校长、教师逆流而行,扎根基层,用五年时间书写了一场优质教育资源的“下沉革命”。
秋日晨曦洒向崭新的校园,安徽师范大学附属萧县绿城学校初中部新校区正式启用。2025年9月2日,七年级全体师生齐聚一堂,见证这座现代化校园的首次亮相。校长胡国杰站在台上,看着台下孩子们期待的脸庞,感慨万千。五年前,他还是铜陵市的一位知名校长,如今已成为扎根萧县的教育“领头雁”。与他一样选择“逆行”的,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80多位优秀教育管理人才。他们离开城市,前往偏远县域,带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管理智慧。 这是安徽师大教育发展集团五年探索的缩影。从2020年成立至今,该集团已在全省9个市10个县(区)托管帮扶14所学校,在校生达2.9万余人,教职工1800多人,累计外派校长管理团队54人、骨干教师27人,打造出一条优质教育资源下沉的创新路径。使命担当: 集团成立的初心与愿景 安徽师大教育发展集团的诞生,源于对新时代教育均衡发展的深刻思考与实践探索。 2011年6月,为充分发挥大学师范学科特色和附中、附小、附幼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及品牌优势,让更多人享受到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学校成立了“安徽师范大学教育集团”。为了更好地适应安徽省基础教育的快速发展,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期盼,安师大于2020年3月对教育集团进行改制重组,组建了“安徽师大教育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使其更好更快地融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于构建“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集团发展指明了方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作出重要部署,明确“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安徽师大教育发展集团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肩负起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历史使命。 集团自成立以来,紧紧围绕“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目标,持续不断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基层下沉,向革命老区及皖北地区等薄弱一线延伸。逆向而行: 教育“领头雁”的皖北情缘 2020年8月,全国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特级教师胡国杰来到安徽师范大学附属萧县绿城学校出任校长。与他一同“履新”的,还有合肥168中学创始人之一、副校长李善信,山东省首批高中骨干校长赵加雷等一批优秀教育管理人才。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为改变皖北地区教育薄弱面貌,集团通过灵活用人机制,从全国招募挑选一批甘愿奉献的名校长、优秀教育管理人才,扎根皖北大地。 这些“领头雁”带来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经验。在附属萧县绿城学校,胡国杰推行“课堂六环学习法”,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落实分层作业制度,实现“有些作业不出课堂、有些作业不用赶场、有些作业不必都做”;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真正减轻学生负担。华丽转身: 从薄弱校到优质校的蜕变之路 2025年9月4日,安徽师范大学附属肥西二中新学期开学典礼上,七年级新生校徽佩戴仪式温情举行,崭新的校徽被郑重佩戴在“五宝们”胸前,标志着他们正式开启在附属肥西二中的初中生活。每至此时,校长陈姝感慨良多。三年来,她和管理团队为这所学校的逆袭蜕变倾注了太多,陪伴并见证了一届届学生的成长。 2022年秋,陈姝被派往安徽师范大学附属肥西第二中学担任校长。当时学校的学生仅400余人,教学质量在全县排名靠后,是当地公认的薄弱学校。“来的都是宝,我们一起跑”——陈姝带着这个温暖的理念开始了改革之路。她坚信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宝藏,教育就是要发掘每个孩子的闪光点。 三年来,陈姝带领教师团队贯彻安徽师大教育发展集团理念,充分利用集团优质教育资源优势,深入实施“大思政教育”体系,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学科教学和校园活动中。学校开发了“行走的思政课”系列实践课程,带领学生走进社区、企业、纪念馆,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坚定理想信念。 如今的附属肥西二中,已成为拥有3020名学生的合肥市最受家长欢迎的特色名校之一,先后获得“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安徽省绿色学校”“合肥市百姓身边的好学校”等多项荣誉称号,实现了从薄弱校到优质校的华丽蜕变。在2024年肥西县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综合评价中,安徽师范大学附属肥西二中荣获初中组一等奖。 在安徽师大教育发展集团的帮扶下,一批薄弱学校实现了令人瞩目的华丽转身,同样的蜕变也发生在其他附属学校。附属长丰下塘实验学校在集团的帮扶下,办学条件逐年改善;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庐江第三中学逐年向好,取得了建校以来最好的教学成绩;帮扶托管的泾县中学2024年有8位学子考入C9高校。2025年,泾县中学学生王一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录取。 这些学校的华丽转身,充分证明了安徽师大教育发展集团办学模式的成功。集团通过“输出品牌、输出团队、输出培训、输出理念”的方式,推动各集团附属合作学校实现“理念同一、文化同育、内涵同建、竞赛同台、教师同训、资源同享”,让薄弱学校焕发新的生机。课程创新: 各具特色的育人体系 在“办群众家门口温暖而有品质的名校”的共同目标下,集团各附属学校研发了各自的特色课程体系,形成了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 附属萧县绿城学校践行“尊重差异,让每一个生命都精彩”的办学理念,唤醒、发现、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潜能,秉承“健康、阳光、乐学、智慧”的校训,自主研发和实施“1+6课程”体系。附属肥西外国语学校紫云湖小学研发了“LIFE”生命教育体系,包含Learning(学习)、Innovation(创新)、Feeling(情感)、Exercise(实践)四个维度。附属肥西二中的“大思政教育体系”则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学校开发了“思政+”课程模式,将思政元素融入各学科教学;开展“思政讲堂”,邀请专家学者、劳动模范、优秀校友来校讲座;组织“思政实践”,带领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这套体系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输血造血: 激活薄弱校的内生动力 教育均衡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要通过“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激活薄弱校的内生动力。 2021年,集团在安徽师范大学教育基金会设立专项基金100万元,每年提供附属合作学校10多万元用于邀请全国知名教育专家开展名师讲坛活动。截至2025年7月,各托管学校已举办近300期名师讲坛活动。 同时,集团建立起教师跟岗挂职机制。根据《关于支持安徽师大教育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托管附属学校教师挂职学习的通知》,目前已累计开展五期骨干教师跟岗研修活动,参与教师270余人。教师们走进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附属萃文中学、附属中学,通过校长座谈、进班听课、活动观摩等方式,提升专业素养。 为加强集团各托管附属合作学校管理水平,持续推动托管学校教育教学创新发展,辐射带动教育资源薄弱地区整体提升,集团建立起“派驻校长团队述职”“暑期综合能力培训”“学年度综合评价与考核”等系统性制度,利用寒暑假举办学校骨干团队综合素养提升班、安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让薄弱学校和所在地区兄弟学校的骨干力量共同聆听享誉全国基础教育战线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系统学习现代教育管理办法,提升教育教学管理水平。集团自成立以来,已成功举办六届安徽师大教育发展集团校长团队综合业务提升培训班,来自集团各附属学校的校长团队成员、教学管理骨干近450人次参加培训。为打造中青年教师队伍,集团定期举办“中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以赛促学,以学促教。成果绽放: 五年耕耘结出累累硕果 五年耕耘,终见成效。一批薄弱学校实现华丽转身,办学效益日益凸显。 五年来,各托管学校已有近200人次获得省级及以上综合表彰,786人次获得市级表彰,获得县级奖项教师达2243人次。集团成员校成功申报省级课题25项、市级课题101项,在全国各级教育核心刊物发表论文158篇。一大批教师成长为县级、市级、省级“教坛新星”“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 更令人欣喜的是,一批优质名校获得群众称赞,办学效益成果凸显。附属萧县绿城学校、附属含山实验学校、附属烈山学校、附属肥西外国语学校、附属淮南高新学校、附属亳芜小学入选“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附属萧县绿城学校、附属萧县凤翔学校荣获“安徽省绿色学校”称号;附属淮南高新学校被淮南市教体局命名为首批“淮南市儿童友好示范学校”;附属烈山学校被安徽省教育厅命名为首批“安徽省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新征程: 让优质教育阳光洒满江淮大地 五载春秋筚路蓝缕,五载耕耘春华秋实。从皖北平原到江淮大地,从淮河两岸到皖北山区,安徽师大教育发展集团用五年时间,实践了一场优质教育资源的“下沉革命”,让更多基层学校沐浴优质教育的阳光,让更多孩子在家门口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未来已来,唯有奋进!安徽师大教育发展集团将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立足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继续扎根江淮大地,心怀感恩,脚踏实地,在集团化办学的道路上奋力前行,为安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书写“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新篇章。

集团第六届校长团队综合业务培训班

安师大体院李立群教授来安师大附属庐江三中开展“名师讲坛”活动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肥西第二中学2025年思政节“少年说”主题活动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含山实验学校《唤小牛》参加安徽省中小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成果专项展演

安徽师大教育发展集团已连续举办5期骨干教师和管理干部跟岗挂职活动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萧县绿城学校学生孟禹含获得2024年安徽省青少年乒乓球锦标赛女子单打冠军、双打冠军
原报道阅读链接:【安徽青年报】http://epaper.ahyouth.com/paperdetails.php?CurrPeid=2503&CurrSid=24579&newsid=69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