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师大
首页 > 媒体师大 > 正文
【课程教材研究所】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
时间:2025-09-29 编辑:学生助管     点击量:

报道转载如下:

2023年5月,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系统部署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支撑服务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一起来看地方和学校的经验与做法——

作为全国科学教育实验基地和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立足“素养导向、实践育人”的科学教育理念,以“厚培基础教育阶段科学素养培育沃土”为核心目标,构建了“五维一体”科学教育体系——以“模式”筑支撑、“资源”固基础、“课程”强核心、“科研”提精度、“活动”显实效。学校通过“模式创新赋能、资源整合提质、课程开发拓维、科研专业引领、活动实践增效”五大行动路径,形成了具有实践成效和可复制推广的“全员参与、全链条覆盖、全过程渗透”的“大科学”教育生态。

一、模式构建:创设“组织框架”体系,筑发展支撑

(一)以“组织模式”为基石,确保行动有支撑


一是学校成立了科学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科学教育工作专班,专设1名校内科学副校长,同时聘请1名高校教授担任校外科学副校长。领导小组和专班明确工作机制,全面统筹科学教育规划制定、资源调配、项目推进与成效评估等工作。

二是学校设立了科学教育专项经费,用于硬件设备更新、师资培训、活动开展及成果奖励等,确保在科学教育方面的投入平均每年不低于100万元。

(二)以“联动框架”为指向,靶向闭环保落实

学校形成了“顶层设计、实践落地、机制突破”三维联动框架;开展了“课程模式构建、课程体系开发、跨学科实践创设、评价机制创新、AI 赋能、家校社协同”六个层面的系统行动:

一是构建了“1234+X”科学课程建设模式,夯筑科学育人基底;二是开发了“基础-融合-实践”大科学体系,深耕科学教育沃土;三是创设了“《科学》+ X”跨学科实践,拓展育人生态场域;四是创新了“教-学-评一体化”机制,闭环设计提升育人成效;五是强化了“AI应用”智慧化赋能,激活科学探究学习动能;六是建立了“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格局,破除学校科教发展壁垒。学校通过以上六大行动靶向破解了科学教育存在的学科割裂、评价滞后、资源碎片化等难题,构建“设计-实施-优化”的闭环链条和完整路径。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三维六层”行动框架

二、资源整合:构建“四源联航”合力,固科教基础

(一)引进“高专资源”领航,强化专业引领力


一是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学校作为高校二级单位优势,组建了涵盖物理、化学等5大学科,共11名高校专家的学校科学类教育工作专家指导团。

二是与安徽省青少年活动中心签订合作框架协议。

三是邀请芜湖市科协副主席、安徽工程大学教授任职学校校外科学副校长,强化学校高尖端专业引领。

(二)建设“校本资源”引航,内化场景驱动力

近两年,学校在科技馆、科学实验室、创客室、航模室等14个常态化使用场馆基础上,集中资金新建了2块室外劳动教育种植基地和 7个植物园子,重装升级了3个信息科技机房,新增了学生烹饪应用场景等,确保科学教育扎根于真实的应用场景。

(三)邀请“家庭资源”护航,优化家校协同力

学校秉持“大科学”课程育人观,借力家庭科教力量,鼓励家庭培养孩子科学探究兴趣和能力,搭建家校共育紧密纽带。学校省级教育规划课题组团队迭代升级了《年度暑期科技活动推荐项目指引》。该《指引》分年级学段、分主题项目、分线上线下高效组织开展诸多“跨全部学科”的课外校外科创赛事活动。2024年学生参与各级各类科学活动累计人次占现有学生数的比例超过500%。其中,仅2024年暑期,共有1955人次自主参与活动,学校评奖颁发奖状949份,肯定学生在暑期科创活动中的成果,激发学生从“让我学”到“我要学”的兴趣转变。

(四)组织“社会资源”助航,深化育人辐射力

结合课后服务课程实际需要,学校每年引进约10名社会师资到校授课,弥补师资力量和专业资源不足。同时善用校外场馆资源赋能,将学校主阵地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机衔接,不仅基于学校自有大型科技馆打造了校内每年“一馆万人”的科普品牌活动,还依托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范式打造了校外三年“百馆万人”科普育人品牌活动。如,在学校推动下,2024年共有2331个家庭、7207人次以家庭自由组织的形式,在芜湖本地及国内外667个科学类场馆园所开展科学“全家普”游学实践活动。

三、课程建设:搭建“时空融合”矩阵,强育人核心

(一)扎实三层科学课程,打牢素养根基

学校迭代打造 “1234+X”大科学课程建设模式。该模式以跨学科融合和“教-学-评一体化”为两大支柱,搭建起“学科内夯实-学科间融合-现实问题解决”三层大科学课程体系,体现 “基础-融合-实践”能力进阶逻辑。同时,学校积极创设“《科学》+ X”跨学科实践场景,创新“教-学-评一体化”机制,强化“AI应用”智慧化支撑,扎实学校科学课程,打牢学生科学素养根基。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1234+X”科学课程建设模式

(二)创设课外特色课程,延展素养维度

学校在严格落实国家小学科学、信息科技等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早在2014年就开始探索“走班”课程模式。近年来,进一步结合课后服务,落实“走班”常态化,让不同年级的学生从兴趣出发实现个性化发展。目前,国家课程之外的科学类课程占比已由2014年的20%上升到41.2%。

学校新近开发了“科学拔尖创新社团课程”“趣味茶学社团课程”“STEAM创意工坊活动课程”,利用校内自建自管大型科技馆场景开发“科技馆里的科学课活动课程”等诸多特色课程。其中,“科学拔尖创新社团课程”仅用一年时间,就孵化出“一种基于超声波传感器的导盲头环”等3个发明创造项目,均被国家专利受理;“智能输液辅助系统”“不同光源对萤火虫发光的影响”等8项师生作品参与区级及以上专项科创竞赛并获奖。

(三)研创校外实践课程,促进素养内化

学校科学骨干教师引领,通过试点实践研究、数据分析、经验总结,逐步构建出成熟的小学《科学》学科“课外自主实践活动任务”模型,保障了“科学+”跨学科融合和“教-学-评一体化”育人创新真实有效,促进学生学以致用。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科学》学科“课外自主实践活动任务”模型

四、科研支撑:形成“三向发力” 格局,提专业精度

(一)以“团队引领”为导向,建设科研共同体

学校保持着科学教师专职率处于全省前列的传统优势,充分发挥学科组“头雁”引领“四聚”(职责聚心、靶向聚焦、协同聚力和成果聚效)作用,成立了“以‘人’为核,‘三维’驱动”的科学教师专业成长工作坊。工作坊锚定科学专业教师团队长期成长目标,强化个体成长自觉,深化团队协同机制,拓展专业实践平台,提升科学教师专业素养与科创指导能力,激发内生资源合力。

科学教研组研制《五年提升计划(2019-2023)》,形成统一规划、整体培养、项目孵化、成果输出的师资专业化整体发展样式,2023年荣获“芜湖市首届优秀教研组(科学学科)”称号。

(二)以“问题研究”为靶向,破解科教新问题

学校积极申报省市级课题项目与省级项目基地校等,以实践性研究为抓手,聚焦学校科教实践、思维、创新等展开研究,破解关键问题。

(三)以“智慧赋能”为方向,提升科创精准度

一是建立家校统一管理平台,借助嵌入式表单统计功能,通过大数据实时帮助教师团队对活动的参与对象、时间安排,以及内容设计的合理性、科学性进行研判,适时调整改良,以增强活动设计的适宜性。

二是配备循证教研系统,借助AI智算帮助教师打造高效常态课堂,提升教学质量。

五、活动实践:衍生“三全科教”生态,增育人实效

学校以“全员参与、全链条覆盖、全过程渗透”为目标,构建起校内外联动的科创活动常态化机制。

一是在“全员参与”上,面向全体学生无差别推开活动,校内常态化开展科学主题班队会、集会等普及性活动,让科学理念触达每一名学生;校外定期组织全员可参与的科学主题实践体验,确保学生人人有机会拓展认知边界。

二是在“全链条覆盖”上,构建“校内普及-校外实践-竞赛提升”的完整链条:以校内普及活动激发兴趣,以校外实践活动强化体验,再通过各级各类科创竞赛实现能力进阶,形成“从参与到提升”的培养闭环。

三是在“全过程渗透”上,一方面打造“上半年科学学科节+下半年科技活动节+寒暑假线上线下科技竞赛活动”的全时段活动矩阵,让科创活动贯穿学生在校全年;另一方面学校紧扣“科学+全学科”融合理念,将科学思维与语文、数学、艺术、劳动等学科教学深度结合,使科学育人渗透到多学科课堂与日常学习中,最终衍生出具有学校鲜明特色的“大科学”教育生态。

近一年多来,学生参与科学教育活动的覆盖率超200%,实现人人有参与、个个有收获。2024年,学生在各级各类科学竞赛中表现突出,累计获奖达2022人次。学校科学教育的创新经验与实践成果形成良好社会反响,为区域科学教育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五维一体”科学教育体系通过系统协同实现“三个升级”:从“单点突破”到“系统提质”,以整体思维破解传统科学教育的局部局限;从“知识传授”到“素养培育”,让学生在“探究-实践-创新”中形成科学核心素养;从“校内向外”到“生态辐射”,为区域乃至全国中小学系统化推进科学教育提供“附小样本”,最终落地为“全员参与、全链条覆盖、全过程渗透”的“大科学”教育生态。

原报道阅读链接:【课程教材研究所】https://mp.weixin.qq.com/s/uye8lKHqUjx2JSV0CWay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