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师大
首页 > 媒体师大 > 正文
【安徽日报】刊发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范敏老师发表理论文章《以人工智能赋能城市生命体建设》
时间:2025-09-30 编辑:学生助管     点击量:

报道转载如下:

近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有序推动市政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升级,探索面向新一代智能终端发展的城市规划、建设与治理,提升城市运行智能化水平。随着技术加速迭代演进,人工智能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显著增强,正深刻重塑城市要素配置方式、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和治理体系运行逻辑。以“人工智能+”行动推进现代化人民城市发展提质增效,是主动适应城市发展新阶段、探索城市治理新手段的可行路径,关键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科技红利转化为民生福利和治理能力。

增强城市发展新动能

城市因强大的产业体系而兴,产业是城市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源泉。运用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发展,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为产城融合发展提供新动力。运用人工智能合理调配各种生产要素,改进生产工艺,提升管理水平,提高服务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打通产品从生产到售后的各个环节。加速推进传统工业、农业、服务业能级跃升,发掘数据资源、产业体系和应用场景资源,培育新基础设施、新技术体系、新产业生态、新就业岗位等创新生态要素,拓展传统产业边界。依托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丰富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对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进行科学布局,为城市发展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打造高品质生活空间

城市生活空间品质决定城市生活质量和水平,是城市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传统城市设计和规划主要按照经济功能和资源要素进行划分,造成人们生活中有诸多不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品质生活空间有了更高要求和期待。运用“人工智能+”城市设计规划,通过分析人口结构、产业布局、地理环境、居民诉求等数据,总结城市发展规律,预测未来发展趋势,采用“先模拟后建设”的方法对城市生活空间进行规划。从源头落实好人口、产业、城镇、交通一体化建设,落实好城市便民生活圈基础设施建设。在旧城区改造中,运用人工智能对已有的建筑、设施和布局进行检测、评估和诊断,模拟出不同的改造方案,让老城区重获新生。

推动绿色低碳转型

美丽城市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生态环境是增进民生福祉的优先领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因为治理过程的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离美丽城市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运用人工智能赋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实现全域空天地海一体化感知和国土空间动态规划,协调全员有效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全过程参与污染防治、环境质量监测、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等环节,全方位对各类资源要素进行保护、管理和配置,全链条赋能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做到节能和增效并举,着力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

织密安全保障网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推进韧性城市建设,健全城市安全预防体系,强化城市基本运行保障体系,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随着各种不确定性和突发性因素的增多,公共安全时常受到威胁。如何抵御外在风险并具备防灾减灾救灾的能力,成为考量城市是否具备韧性的重要标准。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建立详细的韧性分析模型,如房屋建筑群落模型、交通网络模型、供电网络模型、供水网络模型、灾害模型等,对公共安全领域进行常态化监测,做到提前发现问题、及时预警、分析研判以及指挥决策。统筹利用地上地下空间,加强“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总量充足、布局合理的应急避难场所体系。运用人工智能创建韧性城市,可以在各种风险发生时,将损失程度降到最低,快速恢复到灾前状态。人工智能给城市生命有机体编织了一张安全保障大网,提高了城市防灾减灾救灾的能力。

重塑特色城市文化

城市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不仅是物理空间里山川河流和建筑设施的立体集合,有其外在风貌;还是非物理空间里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的多元融合,有其精神内核。在过去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往往重视经济发展而忽视人文发展,重视外在风貌而忽视历史文化传承,因而很多城市“千城一面”。运用人工智能重塑特色城市文化,拓展文化空间、完善文化设施;推动城市文化生产,增强文化传播、促进文化交流;壮大文化产业,推动产业融合。利用人工智能深度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作具有中华文化元素和精神标识的文化产品,推动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彰显中国气质、中国风范。

提升城市治理能力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经济结构和人口结构不断调整,治理的难度逐年加大。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逐渐与社会的各行各业实现深度融合,出现了智能政务、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能安全和智能教育等众多应用场景,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打造集约统一、数据融合、高效协同的城市数字底座,深化数据资源开发和多场景应用,推动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公共服务“一网通享”,强化信息精准识别、态势主动研判、风险实时处置等能力,让城市生活变得更有质感、更具温情。(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省社科规划青年项目[AHSKQ2021D65]研究成果)

原报道阅读链接:【安徽日报】https://app.ahnews.com.cn/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312/1561215.html?isShare=tr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