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师大
首页 > 媒体师大 > 正文
【大江晚报】安师大:校园又闻读书声
时间:2015-11-17     点击量: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论语》中的第一篇,乍一听到有人诵读这段经典,大家可能会立刻联想到的是一群小孩子摇头晃脑读书的画面。然而近日在安徽师范大学的校园里,你也可以听到琅琅的读书声。

    新学期伊始,就有一群人聚集在花津河畔,进行国学经典的诵读,他们不是默读,而是声情并茂地大声读,这些爱好国学的人甚至还为此专门成立了一个“新国学社”。社团负责人2015级伦理学研究生郝峰山介绍,之所以成立“新国学社”是为了更好地发掘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做到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复兴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学校和老师对于国学诵读也很支持,比如新国学社挂靠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在社团申报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还有体育学院的老师更是一次性捐赠了两百本《论语》,其他很多学院的老师都提供了帮助,非常感激他们。”

    虽然刚刚开学两个月,但是参加诵读的同学已经将《大学》一书诵读了一百多遍,现在他们正在读《论语》,以后还要读《孟子》《老子》等等。大浪淘沙,国学经典历经数千年的淘洗依然能够留存至今,有其自身的独特价值。据悉,诵读国学经典采取的是古时书塾的读书方式——每天读,重复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一个量变的积累从而达到一个质变的效果。郝峰山说,“我们之所以学习经典最终还是为了能够运用经典,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提升自己。例如对于现在有些学生打饭不吃完的浪费现象,在传统文化经典中对此就有告诫:‘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通过诵读经典学习传统文化,让同学们将节约的思想落实到行动中,从而真正体现诵读国学经典的价值和意义。”

    国学经典诵读不是一件流于表面的形式,而是一件长期进行的活动,每周一到周五的640710,参加诵读的同学分为四组,分别以八德中“孝、悌、忠、义”命名,在固定教室齐读国学经典著作半个小时,既不影响正常上课又能学到知识。参加诵读的沈瑶同学说:“早上就开始诵读,这就要求我们参加的学生必须早起,想要早起就不能熬夜。自从加入诵读,生活变得规律了很多。”很多大学生没有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有的熬夜,有的爱睡懒觉,参加诵读对此有一定调节作用。郝峰山还呼吁大学生不要荒废大学时光,参加国学经典诵读,让传统的经典洗礼自己,扩大自己的心胸,让每一天都有收获,每一天都过得快乐充实,也希望更多的学生加入进来,共同受益。

 

 

原文阅读地址:

大江晚报:http://epaper.wuhunews.cn/djwb/html/2015-11/05/content_263734.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