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一线·展亮点
助力农文旅共富 这位高校驻村干部有妙招
时间:2025-04-02     来源:党委宣传部 编辑:王哲谦     点击量:

“这是我们新出的小香薯,大家可以看到,小香薯是直产直销,外面这一块土地就是我们种植的小香薯基地......”日前,在芜湖市繁昌区平铺镇新林社区,村干部正在进行网上直播带货,带货的产品,就是本地合作社带着村民们,利用闲置土地种植的小香薯。

“这次我们社区党委牵头,盘活130亩闲置土地种植小香薯的共富田园,创新‘薯菇轮作’模式,利用废弃秸秆种植赤松茸,土地效益持续提升,小香薯、赤松茸产业目前已经带动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35万元,帮助800余人次农民就业增收。”来自安徽师范大学的新林社区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陈健介绍。

地理学科背景出身的陈健,深知在乡村这篇沃土因地制宜发展农文旅产业的潜力。在平铺镇党委指导下,他和村干部一起持续探索“带农联农富农”的共富新路径。

近年来,除了将“闲置田”变成“聚宝盆”,新林社区还依托当地气候优势,联合在外优秀乡贤返乡创业,流转210亩低效林地,种植黄桃、青梅等高附加值水果的共建果园,引入水肥一体化技术,通过开发果干、青梅酒等深加工产品,打造“桃出新林”品牌。

"陈书记您看,这是咱们新研发的桃花酿样品,瓶身设计融入了古镇窗花纹样。"在平铺镇新林社区农产品展销中心,"85后"新农人陈星星正向陈健展示最新产品。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中"云苗村"的蜕变让这位返乡创业的青年彻夜难眠。“咱们这山水资源不比电视剧里差,家乡的农产品市场潜力也巨大,只要深入拓展农旅融合的新路径,一定可以打造本土的‘爆款’。”回忆起那次和青年创业者的深入交流,陈健笑着翻开工作笔记,那一页上还留着"农旅融合""桃产业链延伸"等激动笔迹。陈星星在结合陈健所提的农旅融合的建议后,陆续推出了冬桃干、桃花酿、桃木梳等深加工产品,为新林社区经济发展打造新的增长点。

从2015起年,在每年举办的桃花节、冬桃采摘节系列旅游文化活动加持下,该社区目前已经吸引游客超3万人次。而“桃出新林”系列农产品,在线上直播带货、校企技术合作等持续推动下,年产量将达到50万斤,年收入可达150万元。

“小朋友们,你们看这个是什么蔬菜的叶子呀?”在新林社区的68个10平方米的共享菜园里,来自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中班的夏老师正在给班级的小朋友们现场讲解。

这就是陈健所倡议的研学旅游玩法,就是采取"土地共享+劳动共享+成果共享"的运作机制,城市家庭、学校机构可通过认领菜园,选择自主种植、托管代种或研学体验等不同参与方式,核心价值在于打造沉浸式农耕教育场景。这种"土地共享+教育赋能+产业联动"的共享菜园模式,真正让撂荒地变成了连接城乡的绿色纽带。

目前,陈健带领驻村工作队已联合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以及新林九年制学校等开展劳动研学活动10余场,吸引500余名学生参与。“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接触土地的机会不多,学校精心组织到乡镇开展研学活动,既是让孩子长见识、拓视野,也能让孩子在大自然中去了解农作物的生产过程。”新林九年制学校一位同学家长说。

此外,共享菜园旁15亩的“小小的世界”研学基地正在同步推进中,陈健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侯,一直坚持将"人才+产业"振兴路径形成有机联动。他积极对接安徽师范大学团委,争取到2名"青耘计划"志愿者进驻社区,架起校地联动的桥梁。作为安徽师范大学大学生服务基层的特色项目,"青耘计划"的大学生志愿者们会以专业志愿服务形式配合驻村工作队开展工作。在新林社区的何曼婧、王如意,每周参与都不少于60小时,如今,她们正和陈健所带领的驻村工作队围绕乡土文化传承、现代农业科普、生态研学教育三大维度,热火朝天地讨论拟开发特色实践课程。

"我们自发加入新林社区,是想在学校老师和驻村干部的共同指导下,把我们自己学科专业优势发挥出来,通过标准版课程输出和品牌化运营,助力社区能可持续地接待研学群体。"来自安徽师范大学广告学专业的何曼婧说。

在新林社区新建的农旅驿站中,展销、服务、体验一体化的建构方式,让游客眼前一亮。这一成果的背后,离不开驻村工作队队长陈健的深度谋划与推动。作为新林社区乡村振兴的带头人,陈健带领工作队深入调研村民需求,整合当地资源,参与设计了农旅驿站的运营模式,引入"村咖""围炉煮茶"等新业态,将乡音乡情与现代消费场景巧妙结合。"我们希望通过驿站搭建城乡互动的平台,既让游客感受乡土文化,也让村民的优质农产品走出去。"陈健在介绍项目时表示。农旅驿站成功注册"新有所薯"品牌,通过标准化生产、文创包装和电商推广,2024年,香薯干、手工粉丝等特色农产品年销售额突破80万元。如今,回归乡野短暂休憩,再捎上新鲜实惠的农产品,这就是周边地市居民来新林社区旅游的生动场景。

春暖赏桃花,夏至品龙虾,秋收摘鲜果,冬闲煮茶咖。陈健感慨,构建“共建果园+共富田园+共享菜园+农旅驿站”的“三园一站”产业体系,形成集劳动研学、桃梅套种、复垦轮作、农产品销售于一体的综合发展平台,有效推动农民就近就业与收入增长。2024年,该社区集体收入突破280.6万元,收益达103.26万元。(文/刘冠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