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你会感受到传统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完美结合:花园里随处可见的编织作品生动鲜活;教室里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尝试鱼灯的制作;舞台上孩子们声情并茂地诵读经典诗词;操场上欢快的民间游戏开展的生机勃勃。这些场景背后,是一场孜孜不倦的教育实验——用非遗文化为学前教育注入新活力。
从娃娃抓起:聚焦文化传承的起点
幼儿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孩子建立对世界的初步认识,在这个阶段,是儿童人格发展、智力开发和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而非遗文化作为我国的文化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将非遗文化融入到学前教育,对于幼儿未来的成长和发展,以及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谈及开展非遗文化传承活动的初衷,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园长王路曦说道。
安徽师大附幼自建校以来,始终坚持“以幼儿为本,在生活中学、游戏中学、做中学,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的教育理念,为孩子们创设科学、适宜、艺术审美、儿童为本的空间环境,同时强调在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多样化的教育活动促进幼儿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多方面的成长。而非遗文化传承活动作为一种能够激发幼儿兴趣、丰富教育内容、提升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正好与安徽师大附幼的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契合。通过参与非遗文化传承活动,幼儿可以在亲身体验中深入了解和学习非遗文化,激发自身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和文化素养,让孩子们在“百花园、百草园、百果园”的幼儿园里,遇见更好的自己。

此外,非遗文化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思维方式对幼儿更好地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重要意义。在春节、中秋节等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时,学校会组织相关的庆祝活动。幼儿园的孩子们也在潜移默化中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继承和发扬重视家庭团聚、尊敬长辈的传统美德。
一个社会独特的文化传统,涵盖了其政治理念、道德观念、价值取向、风俗习惯以及思维方式等多个方面,这些元素广泛地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从而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对幼儿的教育方式和内容的选择。非遗文化传承从娃娃抓起,实际上是将这些特定的教育方式和内容又使得传统文化能够在下一代身上得以延续。学前教育不仅在传承和弘扬文化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更通过其独特的教育方式,不断推动文化的创新与进步,进而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破除难题:保证非遗课程的质量
在当前幼儿启蒙教育中,非遗文化的落实存在着一些客观问题。一是教师普遍认为非遗文化的内涵深刻,对于学前阶段的孩子来说是不易理解的,许多技术手法也是难度很高的,所以许多教师因此便忽略了非遗文化教育。其二是许多教师对于非遗文化缺乏重视,认为非遗文化并不是必要的教学内容,因此往往会将其视作备选项,而并非必要的内容。但是因非遗文化始终缺乏应有的重视,所以在新时代的传承已经成为了难关。其三是缺乏开展非遗教育的工具,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习惯于利用影片等去帮助幼儿认识非遗文化,导致幼儿缺乏动手实践的机会,对于非遗文化的理解也只能停留在浮面。

针对以上问题,安徽师大附幼实行点对点突破,逐一解决难题,以保证教学的趣味性与实效性。非遗教学内容上,幼儿园结合园所文化特色和前期实践经验,以及幼儿的兴趣,从非遗各种门类中选取适合3-6岁幼儿体验的项目为核心内容,如扎染、草木染、编织、版画、剪纸、古法造纸、鱼灯、陶器等,释放幼儿天性;课程安排上,幼儿园在集体教学、主题课程开展以及安心托幼等时段都融入了非遗课程,且非遗文化有助于增进幼儿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理解,全校师生对非遗文化的重视度高;教学方式上,幼儿园秉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教师讲解非遗知识后再提供可操作材料让幼儿拥有体验创造的机会,如孩子们进行扎染、制作鱼灯等,在与材料的互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曹开国老师回忆起鱼灯教学的情形:“孩子们年龄较小,对于制作鱼灯骨架有很大的困难。我提供了麻绳、双面胶、扎带、医用胶带等工具,他们在不断的探索和试验中逐渐找到了又简便又迅速的捆绑方法。”
此外,幼儿园通过提升教师的非遗文化素养来保证非遗课程的质量。幼儿园定期组织教师参加非遗文化传承的培训和讲座,以及邀请非遗专家入园指导,提升教师对非遗文化的理解和教学技能。同时,鼓励教师通过工作纸调查、实地参观、上网查阅相关图片、视频资料等方式自主学习和研究非遗文化,在了解参观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经验,呈现出更高质量的非遗课堂。
在师资水平方面,幼儿园还积极与专业的非遗机构或传承人进行合作。通过邀请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入园授课、组织幼儿参加非遗文化体验活动等方式,让幼儿近距离接触和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
文化流动:搭建三方联动的桥梁
不论是在家校节还是日常生活中,家长与孩子经常需要共同完成手工任务,如做酒酿、制作酵素、炸春卷、手工编织等。邀请非遗传承人入园教学、举办亲子手作活动,不仅让家长们参与其中,感受到孩子们的成长和进步,还促进祖辈与年轻父母共同参与,形成“老带新”的文化传递场景,使传统技艺从家庭层面重新回归生活。

在家校共育的基础上,开展非遗文化传承活动增加对了社区的积极效益。孩子们在幼儿园习得的非遗技艺通过社区文艺汇演等形式向外传播,形成“小手拉大手”的文化扩散效应,唤醒居民对本土文化的集体记忆。同时,幼儿园将非遗课程成果转化为社区画展、手工展等,使传统文化以更鲜活的形式融入现代生活,吸引不同年龄层居民自发参与文化共建。
社区并无地域限制,安徽师大附幼正在努力联动社区文化中心举办成果展,形成“园所-社区-社会”传播链,此外借助短视频平台记录幼儿学习过程,用新媒体放大传统文化魅力,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关注参与,最终反哺院所的非遗传承活动。
“通过家庭、学校、社区三方的资源整合,非遗从文化遗产转化为动态育人载体,实现了文化传承与人格培育的双重目标。”园长王路曦提到非遗传承活动融合发展的重要价值。
在幼儿园阶段引入非遗文化传承活动不是简单的“才艺培训”,而是借此激活幼儿的文化基因,培养下一代优秀传承人。安徽师大附幼的非遗传承实践已取得一定成效,未来,他们将推动课程系统化、提高师资支持、促进家校社协同,让非遗文化传承在幼儿启蒙教育中扎根发芽,茁壮成长。(文/大学生记者团 成明霞)